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储区域网(SAN)是存储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由存储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组成。大多数SAN采用SCSI协议作为不同存储设备的公共协议。运用IP和以太网技术,可以构建可扩展,易管理的IP SAN。iSCSI协议是IP SAN中实现存储设备访问的重要协议标准,它将SCSI协议、TCP/IP协议有效融合在一起,在TCP/IP网络上传输SCSI数据,访问IP网络中的SCSI I/O设备。iSCSI的协议数据单元iSCSI PDU包括头部和数据,被封装在TCP包中。iSCSI协议的层次位于TCP/IP之上。这里所实现的跨平台的iSCSI系统可包括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服务器以动态可扩展方式访问异地存储资源。通过对iSCSI协议和iSCSI异构系统结构进行分析,针对Windows2000和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以及Linux平台下的存储设备,分别用不同的服务例程实现iSCSI启动器功能和iSCSI目标器功能,并通过基于主机的虚拟存储方法——LUN Masking,将用户请求映射到相应的逻辑单元,实现存储单元的动态可扩展。iSCSI的服务器端通过图形界面的Web控制管理台管理存储资源。对不同条件下iSCSI实验测试。配置百兆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的交换机和网卡,从测试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网络带宽影响系统的性能。千兆以太网中iSCSI的最高速度可达30MB/s以上。多线程能够有效的利用空余资源,因此多线程的iSCSI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操作系统平台的选择也会影响性能,运行在Linux中的iSCSI与Windows2000相比有更高的数传率。最后尝试通过RAM Cache技术、双Cache缓存等改进技术提高iSCSI的性能。实验数据表明,写操作的时间可以减少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