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对烟曲霉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蜂胶是意大利工蜂采集胶源植物的芽孢或树脂,与上颚腺分泌物、蜂蜡等杂质混合加工得到的具有特殊芳香性的胶状产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菌等功能。现如今,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以及各种新型医疗材料的使用,导致真菌的耐药性增强,真菌感染率越来越高。目前,抗真菌药的主要来源是化学合成,这种合成药物对生物体有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意义重大。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蜂胶具有抗真菌的活性,本文以烟曲霉菌为研究对象,研究杨树属蜂胶对其抗菌特性和作用机制,为开发更有前景的新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蜂胶对烟曲霉抑菌活性的研究:首先Al(N03)3-NaN02-NaOH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杨树属蜂胶样品中的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分别为220.8±16.98mg/g和223.5±2.98mg/g。实验分为5组:正常组(无菌水处理烟曲霉)、蜂胶组、溶剂组(0.7%乙醇处理烟曲霉)、阴性组(不加烟曲霉孢子和不加药物)和阳性组(伊曲康唑处理烟曲霉)。将蜂胶稀释成不同浓度(10、20、30、40、50、100、150、200 μg/mL),利用打孔法测定其抑菌圈大小,结果发现其存在剂量依赖性,接着琼脂稀释法确定了蜂胶对烟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000 μg/mL。将烟曲霉与MIC50的蜂胶乙醇提取物(EEP)孵育3 d后发现蜂胶组的烟曲霉菌丝的重量和孢子的呼吸速率显著低于正常组,显微镜观察发现蜂胶组的烟曲霉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测量ATP含量,发现蜂胶组的ATP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2.基于iTRAQ技术的蜂胶处理后的烟曲霉蛋白组学研究:运用iTRAQ技术对蜂胶处理后的烟曲霉进行蛋白质相对定量分析,共得到二级谱图285207张,通过Mascot软件搜索后,得到匹配到的谱图数量为26350张,其中匹配到特有肽段的谱图数量为25617张,鉴定到肽段数量9766个,特有肽段序列9573个,共鉴定到2730个蛋白。对两个对比组(正常组VS蜂胶组)进行了差异蛋白统计,共得到284个差异蛋白,161个上调蛋白,123个下调蛋白。对差异蛋白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无机离子运输、脂质体运输、能量代谢与碳代谢及信号转导机制,该结果表明蜂胶中的化合物能够干扰烟曲霉细胞内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3.RT-PCR分析蜂胶对烟曲霉磷脂腺肌醇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通过KEGG分析发现磷脂腺肌醇信号通路存在差异性,半定量分析了该通路上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PKC、PLC1、PI4K的mRNA表达水平有差异性,因此RT-PCR分析了这三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与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这三种基因的表达均显示下调趋势,PKC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一致,但PLC1、PI4K的表达水平不一致。
其他文献
现代飞行器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设计优化过程,过程中存在着费时、复杂的仿真分析模型。在对飞行器轨迹优化过程中,庞大的计算量成为了难题和瓶颈。优化算法的运算效率很大
采用逐步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21个样点1380只的中华蜜蜂样本的37个形态标记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黄土高原地区中华蜜蜂种群形态特征及
目的:检测PGE2受体四种亚型EP1-EP4在获得性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标本为29例获得性中耳胆脂瘤组织,对照组为19例正常
最新版的《世界癌症报告》预测全球癌症病例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由2012年的1400万人,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人,到2035年将达到2400万人。报告还显示,中国新增307万癌症患
本翻译报告的原文节选自中文书籍《中国的改革和挑战》,该书主要讲述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通过翻译本书,
α-二羰基化合物是美拉德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也是美拉德反应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丙烯酰胺、5-羟甲基糠醛的重要前体物质,并广泛存于热加工食品中。目前已经发现的α-二羰基
白垩病是蜜蜂球囊菌引起西方蜜蜂幼虫发病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在局部区域对养蜂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分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从分子水平研究蜜蜂健康、筛选分子遗传标记及改良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公认的临床高发和疑难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且伴有腹泻、便秘等排便异常症状。内脏高敏感性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
目的:明确在未经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逆转录酶(rev
目的:构建鼓室硬化动物模型,检测DKK1蛋白在大鼠鼓室硬化中的表达水平并探究其在鼓室硬化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检查合格的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