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以《屈原》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主要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五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其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剧创作,这个时期的历史剧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其中《屈原》是这个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一部。本文以《屈原》为例进行解读,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就《屈原》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则综合分析整个文本,找出文本的构成,把文本所嵌套的故事拆分开来,然后进行逐层的添加,求得其新的意义的生成模式;第三部分对屈原的解读模式进行了一个总结,并对抗战时期其他历史剧如何按照《屈原》的解读模式来解读进行了简要说明,以期形成一个对郭沫若历史剧解读的模式。
其他文献
作为一支处于地理和社会双重边缘上的族群——玛丽玛萨人,长期致力于传统玛萨文化的传承,坚守固有的“玛萨族”认同。在现代化的语境中,认同进一步被强化,族群的自我建构也不
龚易图(1835~1893),字少文,号蔼人(亦作蔼仁)、又号含晶,是清末闽籍重要藏书家,其主要藏书处鸟石山房和大通楼共庋藏书籍达十余万卷,汇集了众多闽先贤之旧藏。民国中,其十二孙龚礼逸重
近日,江蘇省盱眙县的小麦进入拔节期,当地农户及时为小麦施肥,用劳作的身影谱写麦田欢歌。
晚清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是中国社会的变革期。道光二十年后,清朝内外战乱不断,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地位,逢战后都有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晚清国子监祭酒,在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