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分解及覆盖田间微环境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利用目前已被人们广泛关注。秸秆覆盖,既可以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又能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并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有关秸秆覆盖的研究不少,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仍很多。本文通过试验分析研究了田间秸秆颜色、长短、表面微结构和秸秆表面化学元素变化,以及秸秆覆盖后田间小气候、土壤紧实度、根系生长等情况,主要结果如下: (1)小麦秸秆覆盖分解过程中,其颜色、长短、表面微结构和表面化学元素组成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麦秸秆覆盖前呈金黄色,随着时间推移,其颜色逐渐变暗,由黄色向灰色变化,叶较茎秆先分解,最终消失,茎秆长度逐渐变短,变得焦脆。真空电镜下可以看到,随着覆盖时间长短的不同小麦秸秆表面微结构也不一样,原始小麦秸秆纹理清晰致密,呈单向平行分布,覆盖数月后纹理逐渐模糊,秸秆表面出现破损,最终与土粒粘结并转化为灰褐色物质。能谱仪分析表明,随着覆盖时间延长,秸秆表面化学元素组成呈逐渐丰富趋势,原始小麦秸秆外表面由O、C、Si和Co四种元素组成;覆盖3月后增加了Al、Mg、Ca、K和Cl五种元素,共有九种元素;覆盖28月后的小麦秸秆外表面组成元素变得更多,增加了金属元素Fe、Na和Nb,而少了元素Co和Cl,共有十种元素。 (2)秸秆覆盖对田间小气候效应产生影响。5月下旬测定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得0cm地表温度白天(8:00~20:00)显著降低,而晚上(22:00~6:00)高于未覆盖;使得5cm土层温度在6:00~10:00以外时段内均低于未覆盖;使得全天5cm层空气温度普遍降低,10cm层空气温度覆盖略高于未覆盖或二者相当,秸秆覆盖对10cm土层以下温度影响不显著。秸秆覆盖能明显提高夜间近地层空气湿度,晚20:00~早8:00,0~10cm层空气相对湿度秸秆覆盖高出未覆盖11.1%。秸秆覆盖后,土壤5cm表层及10~70cm土层水分状况明显好于未覆盖。地表温度和近地层空气温度,近地层空气温、湿度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可以仅通过对地表温度的观测来预测和估计近地层的空气温、湿度。 (3)多年连续秸秆覆盖可以明显降低土壤的紧实度。通过测定0~60cm的土壤紧实度,发现秸秆覆盖土壤紧实度最大值较未覆盖低了16.05%,整个测定层内平均紧实度较未覆盖低了23.44%。 (4)秸秆覆盖可以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盆栽玉米试验表明,秸秆覆盖对根系的影响在水分亏缺时较水分充足时显著,水分亏缺(占田间持水量的55~60%)时,覆盖量0.3kg/m2、0.6 kg/m2、0.9 kg/m2和1.2 kg/m2的根系干重分别是未覆盖的1.86倍、2.53倍、1.81倍和2.92倍;水分充足(占田间持水量的85~90%)时,覆盖量0.6kg/m2的根系干重最大,其它处理相差不大。温室大棚试验中,秸秆覆盖根系干重明显低于地膜覆盖,但病害根系瘤状物的数量小于地膜覆盖,整个试验区秸秆覆盖根系瘤状物平均0.14个/株,而地膜覆盖高达4.52/株,另外,细菌、真菌、放线菌三种微生物总量,秸秆覆盖仅是地膜覆盖的43.21%,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平均活性分别较地膜覆盖低了13.33%、19.48%和4.28%,秸秆覆盖较少的微生物数量、较小的土壤酶活性和较低的地温有可能降低了根系瘤状物发生的几率。
其他文献
本文选择了成都市两个有代表性公园为研究对象,浣花溪公园和塔子山公园,在公园内选取十个研究样地,采取群落调查法对研究样地中树木的种类,灌幅,高度等做了调查记载,分析了群落的物
土壤种子库是存在于土壤表面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研究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土壤种子库是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助于对植被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中可供利用的信息总量在高速增长,这些为不同应用系统服务的信息都存储在不同的数据源之中,其管理系统也各不相同,这些信息包括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而且近年来遥感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积累并且每天都在生产出大量的遥感数据、包括图像数据和元数据,以往这些数据都被存储在光盘、磁带等介质上保存起来等待用户索取,而随着遥感应用的日益深入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
本研究以毛竹林土壤和毛竹笋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经营干扰条件和不同坡位条件下的毛竹林土壤养分和竹笋锌及其它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了毛竹林土壤养分与竹笋锌含量之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重要的乡土速生针叶树种,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探索该树种的离体繁殖技术,建立快速繁殖体系,对该树种的遗传改良研究和开展基因工程研究工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 Ragonot)是我国松属针叶树重要的球果和枝梢害虫。在我国北方主要危害油松球果,特别是结实期的油松种子园、母树林,受害最为严重。目前,对松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