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是著名的德国社会理论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核心人物,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现任所长。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在社会批判理论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存问题是缺乏规范性和经验性基础。霍耐特从人的社会交往入手,基于主体间立场,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思想,以米德社会心理学为方法,从“普遍化他者”的角度认识自我,为承认理论提供经验性基础,实现了承认理论的社会化重构。霍耐特在重构“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中阐明了主体间承认的三种形式是爱、法律、团结,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蔑视体验的三种形式是强暴、剥夺权利及侮辱,解析了承认与蔑视、蔑视与斗争的关系。而且他设定了相对公正的道德规范和形式目标,暗喻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完整性,用承认逻辑规范人与社会的发展,为承认理论提供规范性基础。霍耐特从伦理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诊断,把社会冲突理解为社会失序,将冲突的动机确定为蔑视体验所带来的道德伤害,将“承认”设定为规范性基础,将“好的生活”设定为规范性目标,将实现人的完整性和达到共同体的“善”这两个目标融合。他通过预设公正的承认秩序和形式目标,形成一种应然的社会秩序,用以规范人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学转向。霍耐特就“再分配”和“承认”的问题与南希·弗雷泽展开争论时,他坚持再分配从属于承认,提出分配冲突的根源在于个体价值未得到社会重视,构建了以承认为道德规范基础,包括爱、法律和团结多元正义在内的“规范一元论”,使承认理论具有社会病理学与政治伦理学意义,深化了承认理论的研究,推动了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解决社会矛盾具有积极作用。但霍耐特对语言交往、文化道德过度重视,忽视社会实践,割裂了“道德性”与“物质性”,削弱了批判力度。同时“承认”和“好的生活”也仅是具有形式的规范作用,缺乏社会强制力,加深了承认理论的理想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