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域下的译者风格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f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拘泥于传统翻译理论的藩篱,以往有关翻译风格的研究主要在于译者对原文风格的传达上,而对译者在译文中表现出来的译者风格或是忽视或是抹煞,因此有关翻译家译者风格的研究寥寥无几。在翻译实践当中,完全的风格传译是不可能达到的,译者风格的显形不可避免。本文以译者风格为研究对象,以阐释学理论为研究视角,探究译者风格显形的原因与空间。阐释学认为,理解不是对原文被动的、机械的复制,而是在新的语境环境中作出的新的创造性阐释,这也就论证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发挥创造力的合理性。翻译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原作者和译者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其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生活阅历、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等要素必然对他们的理解、写作和翻译产生影响,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前理解结构”。这种前理解结构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不可分割,贯穿于所有的理解活动。任何译者势必在理解原文本以及创造新文本时都带有其各自的前理解结构,但这种结构并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理解的必要条件。译者间的前理解结构差异造就了其各自不同的视域,并相应地在与文本互动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视域融合”,最终导致风格各异的翻译版本。但不可忽视的是,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者由此形成的视域融合也存在着重合部分,而这一部分往往正是原作品中本身的风格要素。写作风格作为前理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者的文本理解中起着重要影响,对不同译本之间的风格差异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对写作风格影响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郁达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大作家,也是一名颇有造诣的翻译家。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其赢得了大批读者。同时他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某些翻译思想对中国译界影响深远。但目前对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文学创作方面,而对其翻译特别是翻译风格方面则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郁达夫为例,也旨在希望引起中国译界对这位翻译家的重新重视。通过对比郁达夫的创作与译文,我们可以在风格方面发现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独特的翻译风格与其自身的前理解结构是分不开的,具体来说,其翻译风格受其写作风格的影响。在翻译之前,郁达夫已经具有某种特定的前理解结构,其中写作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研究郁达夫的翻译时不考虑他的前理解结构和写作风格是不现实的。为了更好地阐明译者风格显形的必然性以及不同译者的前理解结构造成译本风格差异这一事实,本文以郁达夫翻译的《一女仕》为例,与孙宜学的翻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从实证角度分析了郁达夫独特的译者风格,及其写作风格对翻译风格的影响。以此来说明,译文的风格是译者在尽量传达原文风格的过程中原文风格与译者风格的融合。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译者风格都是必然存在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不断地提高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繁荣,并推动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对静电实验中常见的漏电现象、绝缘材料的选取等问题进行探讨。
目的探讨纳洛酮救治急性安定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急性安定中毒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按照其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参与
韩礼德所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语篇的人际意义,涉及了人际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广泛影响。J.R.Martin等人在其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评价理论。评价理论改变了系统功能语
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视角,利用1991-2010年的数据,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两种进入方式(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对国内技术创新(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
用微分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研究了一个非线性连续微生物培养动力系统的极限环问题,探讨和估计了存在极限环的条件和极限环的周长。本文的模型是对本文作者之一在多年前所提出和
截至到2017年7月,为期两年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圆满完成,2017年6月27日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又在立法上对其进行了确认,这标志着检察机关作为唯一提起主
广播运用有声语言作为信息符号的特性决定了收听广播不如阅读报纸那样印象鲜明、深刻.加之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的时候,不是专心致志的,往往一心二用,处于一种半收听状态,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