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基金会治理结构的完善——兼论基金会条例和章程的修改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wuy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益事业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减震器、调和剂。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兴起,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参与公益并创立各种各样的公益机构和基金会。自1981年我国成立首家基金会以来,截止目前为止全国已录入系统的基金会共有2113家。基金会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扶贫助困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公益事业领域的风向标和催化剂。但是,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目前仍不发达,不仅规模有限,而且常常出现公益资金被滥用、挪用的丑闻。基金会作为公益事业的一种形式同样有此类问题。究其根源,治理不完善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而作为治理的主体,组织机构的不完善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金会作为财团法人,它的产生根源是信托,捐赠人与基金会理事会的关系实质上是永久信托关系的变形。本文首先分别阐释了公益信托与基金会,进而以信托法为依托,从信托的角度论述基金会的治理,寻求基金会与日趋完善的信托制度之间的共同点,参考信托制度中相关规定,探寻基金会更加完善的治理模式。然后,分别分析了基金会组织机构中理事会与监事会的职能以及在我国基金会治理中这两个职能部门出现的相关问题。其次,从理论角度论证分析对于基金会来说怎样做才能做到有效的治理。最后,结合现实问题,寻找问题根源,参考西方在公益信托及基金会治理中的成功经验,针对《基金会管理条例》中组织机构相关条文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对《非公募基金会章程示范文本》的制定提出建议意见。  
其他文献
新闻采访是当前新闻实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对新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一篇好的新闻采访,一方面需要新闻工作
改革创新型城市的政治体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工作。研究创新型城市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主要应用其矛盾律、系统论来研究创新型城
自200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以来,“和谐社会”成为我党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