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对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对江西省Y市的实证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982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变化,再加上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带来困难,特别是农村青少年,在进入中学后,面对复杂、全新的环境,极其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产生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家庭因素是社会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关系,其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基于社会化的理论视角,探讨亲子关系对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化理论,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C)量表和陈建文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SAS—SSS)对江西省Y市320名12-18岁的农村在校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严格型、期待型、干涉型、不安型、溺爱型、盲从型、矛盾型、不一致型十种类型的亲子关系对农村青少年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的影响,进而全面、系统地探讨亲子关系对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亲子关系对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严格型、不一致型和矛盾型亲子关系对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存在正向影响,溺爱型、盲从型和不安型对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存在负向影响。且亲子关系对农村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维度存在不同影响。因此要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改善,父母应多给予青少年关爱、保护,发展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友谊,同时避免溺爱和盲从,尽量使管教态度保持一贯性和父母双方的一致性。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中部B 镇为例,选择三个有关农村集体“四荒”资源博弈的个案,通过对个案过程的“深述”、对诸访谈对象语言和行为的记述和意义阐释,诠释了内陆集体经济薄弱的典型农业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湖北省一直是留守儿童高度密集的省份,竹溪县地处鄂西北边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突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学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