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铁路通过大力推进高铁技术创新,构建了完善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高速铁路技术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但是,目前我国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铁技术的自主创新成果得不到充分保护,在国内外市场将被动面对各种知识产权风险挑战。同时,在理论界国内外学者针对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也为本研究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研究探索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模式,以期为我国企业提前预判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风险、保护我国高铁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提供借鉴和参考。首先,本研究提出一个形象、直观的由一个组织机构、两条管理主线、三个风险管理模型构成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一个组织机构是指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两条管理主线是指围绕技术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研发、成果保护及市场运营)和风险管理生命周期(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个风险管理模型是指技术研发阶段的风险管理模型、成果保护阶段的风险管理模型、市场运营阶段的风险管理模型,以此来开展高铁技术在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其次,通过分析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方法,研究提出高铁产品在技术研发、成果保护、市场运营等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知识产权风险,并实证识别了我国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风险。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将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指标分为专利维度(Patent)、技术维度(Technology)、市场维度(Market)和法律维度(Law)四个维度,构建了两级、四维度、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AHP),由专家打分法确定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指标的权重,针对定量指标值和定性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计算,从而构建了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模型。并设定3种不同状态:较低风险、中度风险和较高风险,以此来评价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风险程度。通过分析高铁技术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知识产权风险,研究制定了系统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矩阵,分析提出了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最后,选取我国高铁技术在A国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实际案例,从全生命周期开展了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模型,实证计算出我国高铁技术在A国的知识产权风险综合评价值为5.35,说明我国高铁技术在A国面临中度知识产权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经过与相关专家论证认为,实证研究的结论与A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该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了保护我国高铁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高铁技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开展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研究提出了我国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策略建议: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知识产权挖掘与布局,保护自主创新成果;重视知识产权情报分析,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协同应对,有效降低海外风险;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体系模型;(2)建立了两级、四维度、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模型;(3)制定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高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