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概念的蒙汉语对比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64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与时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着重研究的一个问题,关于时间顺序的问题在不同观念中对它有不同的认识,时间观念是人们根据自己民族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以垂直或者平行的形式与空间和自我联系在一起。从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观点出发,对蒙汉语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既有助于考察和检验语言的共性(universals),又能识别具体语言的特性(peculiarities),从而看出两种语言的差异。若以某一时刻为准,从外部观察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则可以得出“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观念。蒙古语有“三时”:“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以绝对三时和绝对时间基点相对三时和相对时间基点研究动词的“时”范畴是重要的。蒙语动词有表示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时”范畴;有表示动词本身性质的“体”范畴和表示行为与其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态”范畴,主要通过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表示。蒙语动词有“式”范畴。“式”是表示说话者如何对待行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范畴。蒙语动词的“式”又分为祈使式和陈述式。祈使式具有人称范畴,陈述式具有时间范畴。汉语则用虚词、语序、句法手段表示。汉语的动词没有变位现象。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或完成与否不是靠动词的变化来表示,而是主要依靠词汇手段,掌握起(?)来要比具有形态特征的语言更难一些。 汉语表“时”主要靠词汇手段。蒙汉语“时”表现上存在着显性和隐性、刚性和柔性的差别。在具体表现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时,蒙汉语又各有特点:蒙古语主要是通过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附加成分)来体现出“三时”的概念,也就是用综合性语法手段与分析性句法手段(“动+助动词”表时体)。蒙古语语法学上体现在动词身上的“时”,蒙古语句子中,陈述式动词有绝对时间意义,形动词和副动词有相对时间的意义。而汉语主要用时间词语来表“三时”的概念,也就是用分析性的手段。而蒙古语用动词形态手段来表示时间,即使有些句子用时间词或词组,也只不过是为了使时间更加准确,其谓语动词仍然要用形态手段来表示出时间概念。 在汉语当中,时间名词、时间副词、时间助词、语境等,都可以单独或结合起来表达句子中的时间。蒙汉语“时”概念的差异进行了总结。本文蒙汉语时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和翻译工作。全文共有七章。 第一章主要对“时”概念、“时”定义、“时”范畴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提出我们对“时”的看法。
其他文献
儿童早期心理理论的研究是近三十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从最初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及任务特异性等问题的关注,开始转向探讨心理
不同于传统的Hough变换算法,提出一种基于边界弧分割的椭圆检测方法。首先将边界从交点处分割成弧段,将得到弧段划分为长弧和短弧两组并按长度降序排序,然后从两组中找出属于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地铁、高铁、高速公路、海底隧道等地下工程正如火如茶地在全国建设,同时关于这些地下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程
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而青年失业问题又是各国关注的主要群体之一。当前,我国青年失业人数占失业总数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传统的就业制度被打破之后,青年失
<正>素养导向下的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是不追求结果完整,而追求目标指向开放,要求临场思考、发挥,目的在于更清晰、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思考深度、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
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以来,理论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与老农保的对比、建立新农保的必要性、农民参保意愿、相关
本文借鉴在美国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范式,通过文本分析西方有关特定“他者”——中国形象的转变过程,发现文
<正>班组建设水平取决于班组长的管理能力。班组长不仅要技术能力过硬,管理能力也要过硬。目前,很多班组的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这与班组长管理能力不突出是有直接关系的。这
近年来对比语言学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汉英语语气系统的对比性研究及其成果不是很多。因此本文拟对汉英语两种语言的语气系统以陈述和疑问为基础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
陈师曾以《文人画之价值》奠定了20世纪传统派自足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传统派画家在20世纪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中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使传统中国画在自身的历史规定性内实现了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