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了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公用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其改革进程大大滞后于其他产业,改革尚未根本触及传统公用事业规制体制。公用事业部门效率低下、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公用事业部门的运营模式转型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与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纯公共产品,公用事业产品无论是水、电、气,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或竞争性。文章从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志愿供给三个方面讨论了不同供给机制下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公用事业部门具有双重效率标准,即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公用事业部门实现效率最大化必须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文章将产权安排、企业治理、政府规制、激励机制纳入经济效率的目标函数,构建了公用事业运营模式转型的“四维”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运行效率的改进带来的影响。制度变迁带来的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城市公用事业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民间资本日益壮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公用事业改革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公用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部门运营效率有所提升,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是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没有根本打破,效率损失依然严重。公用事业部门的双重效率标准决定了公用企业双重目标的形成,即一方面应有利润最大化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为了实现公用事业部门的效率最大,必须加快我国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转型。公用事业部门的政府运营和私人运营都会因为垄断的存在而带来效率损失,公私合作制是效率最大化视角下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最佳选择。政府可以利用私营机构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压力,提高公用事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同时政府通过合同规范私营机构中的公共福利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私营机构则可以从合同管理中减少由于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带来的损失,在稳定的法律环境中寻求自我发展的空间,追求自身的利润。在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这种长期的博弈中,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均衡,从而实现公用事业部门运营效率的最大化。基于效率最大化视角的公用事业转型模式——公私合作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二是加快公用事业部门的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三是完善对公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四是构建完善的政府规制体系,提高对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规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五是完善消费者主权,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