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ED)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两组抗凝方案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system thrombosis,PVST)中的对比研究,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预防LSED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获得一种预防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用药新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收治的11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ED)术后抗凝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抗凝方案分组,试验组(n=55):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200U皮下注射,加用氯吡格雷75mg,一次/日*30天,当患者DD<2μg/ml时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当引流管出现可疑出血时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若出现可疑血栓,经门静脉彩超以及进一步上腹部CTA确定类型及程度。期间发现血栓则立即行低分子肝素钙4200U皮下注射,两次/日,据B超或CT复查结果决定是否停用低分子肝素钙,若血栓经药物治疗无效则考虑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n=55):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200U皮下注射,当患者DD<2μg/ml时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当引流管出现可疑出血时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若出现可疑血栓,经门静脉彩超以及进一步上腹部CTA确定类型及程度。期间发现血栓则立即行低分子肝素钙4200U皮下注射,两次/日,据B超或CT复查结果决定是否停用低分子肝素钙,若血栓经药物治疗无效则考虑介入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及类型,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腹腔内出血及上消化道再出血等。[结果]试验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为23.6%(13/55),主干型血栓、分支型血栓和脾静脉残端血栓分别为2例(3.6%)、4例(7.3%)、7例(12.7%);有1例患者术后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腹腔内出血,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对照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5.5%(25/55),其中主干型血栓、分支型血栓和脾静脉残端血栓分别为7例(12.7%)、9例(16.4%)、9例(16.4%);有1例患者因术后腹腔内活动性出血急行二次手术剖腹探查止血,另有3例患者因门静脉主干血栓致上消化道再出血,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试验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及门静脉主干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8,0.003),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常规抗凝组(P=0.048);试验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治疗后两组门静脉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13);两组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值见结果部分),术后腹腔内活动性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1.000)。[结论]1.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相对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能显著降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尤其是主干型血栓发生率,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该方案安全、可行。2.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数量(PLT)、出凝血功能(PTINR、APTT、TT)的动态变化与治疗过程中血栓形成与否的影响差别不大,对血栓形成的具体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3.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ST的形成与血小板的计数相关性不高。4.试验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氯吡格雷对于血流速度的良性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术后PVST的发生率,但是对治疗前后门静脉直径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