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黄素浸膏的环糊精包合作用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2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黄素浸膏是万寿菊提取物,是以叶黄素及各种叶黄素酯成分为主的多化学成分混合物。叶黄素浸膏为油溶性膏状混合物,脂溶性强,光、热、氧稳定性差。环糊精包合技术在中药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主要是针对单一药物或同类结构成分药物的包合。应用于叶黄素浸膏这种性质复杂的混合物的包合尚无系统研究的报道。本文以β-CD、HP-β-CD为主体,叶黄素浸膏中的多组分为客体,探索出一种多组分包合技术,以改善叶黄素浸膏的溶解性及稳定性,改进叶黄素浸膏的制剂性能。采用HSCCC分离叶黄素浸膏,得到五大组分,对各大组分均进行UV和HPLC分析,证明叶黄素浸膏是成分多样复杂的混合物;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CAChe对叶黄素浸膏成分的模拟与计算发现:叶黄素浸膏中的主要成分与β-CD空间适合并具有范德华力等弱作用力,预测能与β-CD发生分子识别作用;采用紫外光谱法,测定各大组分与β-CD多波长下的包合常数,并测定叶黄素浸膏与不同比例的混合环糊精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包含叶黄素类结构物的组分与β-CD有较大的包合常数,易被环糊精包合,而且叶黄素浸膏与环糊精存在较强的包合作用,且混合环糊精优于单一环糊精;通过研磨法制备包合物,并以增溶及稳定性为指标,考察包合效果,结果显示,单一环糊精的包合改进效果各异,β-CD增溶效果较差,但稳定性好于HP-β-CD;混合环糊精包合的改进效果明显,尤以β-CD: HP-β-CD 为9:1时包合性能最佳。采用差热—热重分析法(DTA-TG),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确定包合物的形成,并从不同包合比例的β-CD包合物的DTA图谱中,可判断合适的包合比在1:10左右,与包合物的增溶及稳定性结果吻合。叶黄素浸膏包合物,混合常用辅料,可粉末直接压片,所得叶黄素片剂在45分钟内的溶出度也符合片剂溶出的有关规定。本文采用混合环糊精包合技术,开展万寿菊叶黄素浸膏性能的改进,获得复杂多成分体系较好的包合效果。采用低比例HP-β-CD的混合环糊精直接研磨制备包合物,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效果好,制剂性能也得到改善。因此,本文多主体应用于多客体的思路获得成功,也为以后中药中多组分的包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船舶企业科技产业化战略的逐步推进,面临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等诸多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船舶企业员工思想也在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有助于增强对当前船舶企业宣传思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三石膏”是当前迅速发展的工业生产中产生的3种主要的石膏,分别是酸法钛白生产副产的钛石膏、磷化工副产的磷石膏以及工业炉窑尾气脱硫副产的脱硫石膏.“三石膏”因处置方
档案安全是保障科研成果不受损坏的有效手段,是落实档案工作的基础,高校是聚集科研成果的主要场所,但如何做好科研档案管理的实体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这是本文研
为了制备室温下为溶液状态、给药后立即在用药部位相转变形成交联半固体状态的可注射型原位有机凝胶给药系统,本文选择以组织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且能有序自组装的氨基酸衍生物为凝胶因子,研制了体温敏感型原位有机凝胶并对其各项性质进行了评价。合成了N-月桂酰-l-丙氨酸甲酯(LAM)和N-月桂酰-l-丙氨酸乙酯(LAE)两种氨基酸衍生物类凝胶因子,并通过DSC、IR、MS及~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为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已经成为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基于不同种类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总结了4种典型的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技术路径,对每种路径的
系统地综述了绿色环保的壳聚糖类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梳理和总结了壳聚糖类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制备吸附剂的方法以及在处理重金属Cu2
介绍了当前甲苯选择氧化制苯甲醛的主要方法——液相氧化法、气相氧化法;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相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为研发高效绿色催化剂以及气相氧化法工艺工业化指明方向.
详细介绍了通过产甲烷菌实现油藏地质封存中的CO2生物转化为CH4的技术背景、菌群基础和代谢路径;讨论了菌群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配比等影响因素;回顾了本源/外源微生物相
阐述了国内外深度处理焚烧厂垃圾渗沥液的技术研究进展,如吸附法、混凝沉淀法、膜分离法、化学氧化法及高级氧化技术等,重点介绍了新型的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并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