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谷氨酸的兴奋毒性作用被认为在脑卒中、癫痫等急性脑疾病以及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Huntington舞蹈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据此人们试图研制各种神经保护剂,但至今缺少有效干预手段。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GBE)用于脑保.护的研究很多,我国银杏资源最丰富,近20多年来大量开发,然而与进口产品相比缺少竞争力,主要是其中银杏酸含量过高,对其确切的作用机制也缺乏深入探讨。因此充分开发我国银杏资源,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产品,并进一步探讨银杏的神经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的:我们采用CO2超临界萃取的方法制备了新银杏叶提取物(nGBE)及其单体成分银杏苦内酯(GB),既提高了药用成分的含量,又避免了传统有机溶剂提取的化学污染,而且使银杏酸的含量低于5ppm,超过国际相应标准。进而本实验观察了不同给药模式的nGBE及GB对谷氨酸所致海马神经元毒性作用的影响以探讨其在抗兴奋毒性神经损害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途径,并深入探讨预处理给药抗兴奋毒性神经损害的机制。 方法: 第一部分实验:利用新生Wistar大鼠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谷氨酸毒性模型,采用台盼蓝染色、TUNEL及LDH测定等方法,观察了不同剂量nGBE及GB分别经预处理与急救给药对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并与MK-801急性给药相比较,进而观察了nGBE及GB最佳剂量下预处理、急性与急救三种不同给药模式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第二部分实验:在第一部分实验基础上又弓}入谷氨酸受体的磷酸化及糖基化抑制剂通过台盼蓝染色及LDH两个指标观察了各种抑制剂单独及其与nGBE及GB联合应用对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结果: 第一部分实验:(1)细胞存活率:谷氨酸组有接近80%的神经元死亡,经不同给药模式的nGBE和GB处理后,细胞均保持了较好的形态,nGBE和GB分别在150卿ml和100娜的剂量下有最佳的保护效果,且GB优于nGBE组,但均弱于MK一801组。(2)细胞凋亡率:正常对照组可观察到少数染色阳性的细胞,谷氨酸处理组TUNEL阳性细胞增多,nGBE及GB可明显降低凋亡率,与谷氨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其保护效果仍弱于MK一801组。(3)LDH释放量:谷氨酸组LDH释放量增加,nGBE及GB可降低LDH释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nGBE及GB最佳剂量不同给药模式的比较:预处理给药效果最佳,与急性及急救给药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急性给药保护效果稍优于急救给药,但无统计学意义。 第二部分实验:(l)细胞存活率:单独应用糖基化抑制剂衣霉素(tunicamycin)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应用磷脂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白屈菜赤碱(chelerythrine)及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与谷氨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nGBE和GB分别与白屈菜赤碱及放线菌酮联合应用后,呈现出协同保护效应,而与另两种抑制剂合用差异无显著性。(2)LDH的释放量:衣霉素及金雀异黄素对LDH释放量的影响与谷氨酸组相比无差异,白屈菜赤碱及放线菌酮可降低LDH释放,与nGBE和GB联合应用后,均明显降低LDH释放,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l)谷氨酸的兴奋毒性损伤同时存在坏死与凋亡,在本实验条件下以坏死神经元为主,nGBE及GB分别能不同程度地对抗兴奋毒性损伤,其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的方式,其中GB的保护效果更佳,但均明显弱于M区一801。 (2)在相同剂量下,nGBE及GB预处理给药的效果明显优于急性与急救给药。 (3)银杏叶制剂按其现有的临床给药途径即用于脑血管病的急救治疗,就其抗兴奋毒性机制而言,作用较弱,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但如果我们将其用于高危人群的预防干预可能有更大价值。 (4) nGBE及GB预处理给药优于急性与急救给药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受体的磷酸化作用从而改变谷氨酸受体的功能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