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唑磷是大吨位、高毒农药乐果、甲胺磷等的替代品种,目前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但有关三唑磷在环境中的重要行为,如水环境中的微生物降解、吸附等问题尚未见报道。藻类作为水体食物链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在水环境有毒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论文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种淡水藻:莱因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l作为受试藻类,对三唑磷在这三种藻中的降解和代谢进行了研究,为全面评价三唑磷的环境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建立了三唑磷在三种藻的培养基中以及藻细胞内的残留检测方法。使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检测(GC—NPD)的方法测定培养基中三唑磷的浓度,回收率在84.2%~97.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24%~2.48%;藻培养液离心后取上清液用液相色谱检测培养基中三唑磷的浓度,回收率为99.0%~99.7%,相对标准偏差为0.6%~1.0%。藻细胞内的三唑磷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破碎,乙酸乙酯——正己烷混合提取液提取,活性炭小柱净化,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回收率:69.4%~94.9%,相对标准偏差在3.0%~6.7%之间。运用LC—MS技术对衣藻降解三唑磷的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 2、研究了莱因衣藻、纤细裸藻和聚球藻对三唑磷的降解。结果显示:在初始浓度均为10 mg/L的浓度下,8天时间内,莱因衣藻、纤细裸藻和聚球藻三种藻对三唑磷(96 h的EC50分别为11 mg/L、22 mg/L、16 mg/L)的降解率分别为35.3%、44.6%、9.8%,降解率顺序为纤细裸藻>莱因衣藻>聚球藻,裸藻的生物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衣藻和聚球藻的生物降解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3、提取并检测到衣藻降解三唑磷的一种产物,分子式:C16H20O10N3P;降解机理可能为三唑磷首先在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下氧化脱硫生成磷酸酯,然后与葡(萄)糖苷酸结合生成最后转化产物O-乙基-O-(1-苯基-1H-[1,2,4]三唑-3-基)磷酸——葡(萄)糖苷酸结合物。 4、研究了三种藻对三唑磷的富集情况,比较了莱因衣藻、纤细裸藻和聚球藻对三唑磷的富集行为,结果表明:三种藻对三唑磷的富集在瞬间均能达到平衡,富集量分别达到63.2、88.0和45.4 μg·g-1(湿重)。三种藻对三唑磷的富集量均很大,原因是三唑磷本身具有较高的疏水性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引起这三种藻类富集行为差异的可能原因主要是藻体表面积、藻细胞结构等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