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到无邪合打油”——论邵燕祥、杨宪益、黄苗子的“打油诗”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个人的和时代的原因,诗人邵燕祥、翻译家杨宪益、画家黄苗子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旧体诗,三位作者不约而同地将这些旧体诗作谦称为“打油诗”。这些颇有“打油”风味的旧体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作者们特定情境下的写作欲望,成为他们宣泄情感、寄托情怀的有效载体。因此,成为进入他们乃至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灵、思想世界的重要窗口。有鉴于“打油诗”的独特意义与研究价值,本文选择了这三位诗人的“打油诗”创作作为研究课题。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一方面从中国传统诗歌变迁这一纵向视角来观照三位作者的“打油诗”,显示其独特的诗歌美学价值;一方面以历史时代为背景,从比较的、共生的横向视角考察不同语境中的三位作家的“打油诗”写作,展示其独特的精神人格魅力。   本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邵燕祥、杨宪益、黄苗子三人不同人生轨迹的梳理,界定他们各自的精神背景和人生定位,从而探究这三者人生际遇的相似性和学识涵养的共通性,说明三人不约而同运用“打油诗”这一独特的艺术体裁创作是必然选择。第二章对三家“打油诗”的题材进行整合与分类,将其分为写景记游、咏物言志、即事感怀以及怀古咏史和赠答唱和五类。第三章分析三家“打油诗”的主题。主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生命状态的关注,二是对自我的审视,三是对现实的批判。第四章着重分析三家“打油诗”在艺术上的传承与创新。其诗作在通俗而不低俗、诙谐而不油滑、真诚而又豁达等多方面,取得了谑而不虐、寓庄于谐、化俗为雅的表达效果。特别是妙用“今典”和杂文入诗的作诗方式,提升了这一文体的艺术品格、精神品格。
其他文献
存现句是语言中重要的语义范畴之一,汉语隐现句句式结构比较特殊,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据已掌握资料,已有人对汉语隐现句本体和习得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但针对维吾尔族
TheGreatGatsby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出版于1925年。1983年中国大陆首次出现其中译本,近三十年以来,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层出不穷,仅在中国大陆就出版了二十八部,受到了广大
《词系》是一部规模宏大的词谱,以对《词律》纠谬批讹为己任,成书之后未有刊刻,目前学界研究仅有两篇论文。《词系》在规模上和数量上都超过了以往的词谱,对于研究清代词学很有意
新课改是对现行教育的重新思考,它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主要针对高中数
期刊
察哈台维吾尔语是从14世纪至20世纪初生活在新疆区域内和在中亚地区的操突厥语的众多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用察哈台维吾尔语言写成的文献即构成察哈台维吾尔文学。察哈台维吾
在清末民初的留日大潮中,地处中原的河南派遣留日学生人数较少,在近代留学日本史上一直不为学界重视,但是在全国的近代化进程却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留日学生思想活跃,积极组织各种
自20世纪90年代韩剧引进中国以来,韩流文化便随韩剧席卷中国,甚至亚洲,并对这些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剧中无论鞋帽服饰,还是妆容发型,都透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