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原则的规范意义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原则的规范意义”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其一,法律原则的规范性问题,即原则何以成为法律?成为法律的原则为何具有禁止、准许或要求人们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规范效力?其二,法律原则在司法裁判中所发挥的规范性作用,以及这种规范性作用发挥的条件、形式及其限制。此外,这两个问题还共同预设了第三个问题,即我国当下的政治一社会制度安排有无提供充分的可供法律原则生成并发挥作用的制度空间?   法律原则的规范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涵:从形式渊源上看,法律原则可以经由其来源的脉络追溯到神明启示下主体性的人对神的承诺及相互间订立的契约规范;就内容而言,法律原则表现为一种超越了描述性陈述的内在理据,一种承诺和态度,表达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而法律原则的规范特征表现为可普遍化、可规约性和可证立性。这三大意涵构成了我们依据法律原则行为的行为理由。此外,合道德性所蕴含的正当性、合理性与合权威性所带来的国家强制力构成了法律原则规范性的一对基本矛盾。   规范性主要是对合法权威与守法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认识。对法律原则规范性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法律本质属性、守法义务来源的理解。合法权威、效力、义务、行为理由以及规范性是紧密关联但并不相同的几对关系概念。对理解规范性问题来说,规范性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法律原则规范性的追问,其实拷问的是这个国家司法权威的公信力的问题。法律原则的规范性问题蕴藏着对国家自由民主宪政体制的规范性诉求。法律原则构成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根基。
其他文献
学位
米歇尔在《飘》中曾这样描述到土地:世界上唯一值得去工作、去战斗甚至献出生命的东西就是土地,因为只有土地才是永恒的。这句话足以表明土地的重要性,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农
弱势群体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和多变。现代法治国家的实质就是以法律的至高权威来管理国家,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授予和限制来
伴随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德育也面临着新的选择。是继续延续旧有的传统高、大、空的德育目标模式,还是回归生活化,是德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一个切入点来对于德育
学位
第七回  蒋介石推行饿死政策毛泽东号令打破封锁    话说毛泽东“放弃赣州”的主张遭到反对后,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最后决定:将中央红军分为中路军和西路军,沿赣江流域开展斗争,“以便利于在将来赣州之夺取”。  毛泽东深知这种战略取向是错误的。于是,他利用“随军行动”的便利,在行军途中说服众将领改变行进方向。在得到中革军委批准后,“中路军”的旗号改成了“东路军”。    忽然,红军队伍弃北朝东疾进,19
宗教是个“无国界的政治现象”,后现代的今天宗教群体已经成为渐具雏形的跨国市民社会的积极创造者。冷战猝然终结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废黜在意识形态纬度上的评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