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乌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气候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采集不同生态模式下的石灰土剖面样品,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土壤环境学及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别探讨了乌江流域生态环境气候区内的不同生态模式下石灰土酶活性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特征,力图为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防治土壤退化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结论为: (1)石灰土酶活性水平的高低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吸湿水含量的影响。石灰土蛋白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都在pH值中性时表现出了最大酶活性,并随有机质增大而不断提高;脲酶在土壤微酸和有机质含量适中时表现出较大的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在土壤微碱时表现出较大的酶活性,且随有机质变化差异不大;除过氧化氢酶外的4种土壤酶活性随土壤中吸湿水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2)石灰土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脲酶活性与土壤粘粒含量、吸湿水含量、同大颗粒(0.2~2mm)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质含量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蛋白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同土壤有机质、土壤较大颗粒(0.02~0.2mm)含量和土壤吸湿水含量之间为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粘粒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石灰土的其它理化性质都表现为负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关系。 (3)石灰土剖面上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余4种酶活性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差异。蔗糖酶在土壤剖面中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其酶活性迅速下降。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也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但趋势较平缓;多酚氧化酶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规律不明显。 (4)不同生态环境气候区的石灰土酶活性差异明显。黔西北地区石灰土的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黔中和黔东北地区,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地区差异并不显著,而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黔中>黔东北>黔西北。 (5)乔木林生态模式下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余4种酶活性在土壤剖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黔西北地区大于黔中地区,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