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教师惩戒问题都受到广泛关注。惩戒作为教师管理学生的手段之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善恶之分。惩戒之善,是教师对惩戒手段的合理运用,对学生的良好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给予肯定;而惩戒之恶,是教师滥用惩戒的具体体现,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应该给予否定。但是,对于什么是惩戒之善,目前教师并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因此,为避免惩戒之恶,实现惩戒之善,笔者尝试为教师惩戒之善探索有价值的伦理参考标准。标准探索的依据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上的依据,一部分是实践依据。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等资料收集方法,收集了理论上对惩戒善恶进行道德判断的伦理依据以及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判断惩戒之善的伦理依据。理论层面上,本研究主要借鉴了康德主义的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的效果论两种伦理理论。通过深入剖析康德义务论以及功利主义效果论的基本伦理主张及其中所体现的惩罚观,笔者认为,教师惩戒实施的动机和效果是影响其惩戒之善达成的两个重要要素。实践层面上,教师和学生在对惩戒之善进行道德判断中,存在着异同。教师主要从惩戒行为的出发点,具体的惩戒手段以及惩戒实施的效果来对惩戒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对于行为的出发点,实践中的教师认为,善的惩戒应该依良心办事儿;对于惩戒手段中的伦理意蕴,多数教师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惩戒方式选择的恰当依据,惩戒量度的控制以及惩戒实施中的情感融入。学生主要从惩戒手段以及惩戒行为的效果来对惩戒之善进行道德判断。对于惩戒手段中的伦理表现,学生们主要谈到了惩戒具体实施的类型,惩戒是否有分寸,惩戒的场合等几个方面。笔者结合理论依据以及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对惩戒善恶进行道德判断中的合理成分,分别从惩戒之善的伦理动机、惩戒之善的伦理手段以及惩戒之善的伦理效果三个维度为教师判断惩戒之善提供了伦理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