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鹮作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一度被认为在野外已经灭绝。自从1981年在陕西洋县再次发现7只野生朱鹮后,经过多年努力,朱鹮种群数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壮大。目前,已在陕西洋县、铜川、周至楼观台、宁陕县以及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浙江德清县建立了朱鹮人工种群。四川曾是朱鹮在西南地区的唯一历史分布区,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其最终消失于西南地区。2016年底,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协同下,分别从陕西、河南、浙江引入50只朱鹮到四川乐山繁育基地。已有研究表明再引入对河南朱鹮种群的繁殖生态有影响。但四川引入朱鹮种群的繁殖生态和生殖激素水平是否受到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四川朱鹮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2017-2018年其繁殖期产卵和孵化等情况评估其繁殖情况;通过收集繁殖季节(2018-2019年)的朱鹮粪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朱鹮粪便中睾酮、雌二醇、孕酮、促卵泡素、促黄体素代谢物的水平,评估四川朱鹮种群在繁殖季节不同时期的激素水平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朱鹮引进四川后,2017年产卵数为140枚,受精率61.4%(86/140),育雏成功率90%;2018年产卵数141枚,受精率55.3%(78/144),育雏成功率81%。繁殖第二年与第一年相比,卵受精率和育雏成功率均有所降低。从卵的长径、短径与质量对比发现,第一年卵的质量高于第二年。(2)通过ELISA测定繁殖季节朱鹮粪便中的生殖激素水平发现,粪便中睾酮、雌二醇、孕酮、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且年间变化趋势类似。雌性朱鹮睾酮、雌二醇浓度在求偶期较低,睾酮浓度在育雏期达到峰值,雌二醇浓度在交配期处于峰值;孕酮浓度在求偶期较低,出壳期达到最大;FSH在求偶期浓度较低,产卵期呈上升趋势;LH的变化与FSH类似。雄性朱鹮睾酮浓度在求偶前期和求偶期较低,之后上升,育雏期达到峰值。雌二醇变化趋势呈现求偶期较低,交配期上升的趋势;孕酮的变化与睾酮类似,育雏期浓度最高;FSH也是在育雏期达到峰值;而LH浓度在产卵期就呈现上升趋势。各生殖激素的年间变化差异不显著;且与陕西洋县朱鹮种群生殖激素水平变化有所差异,说明栖息地环境对繁殖生理的具有不同程度影响。(3)针对四川朱鹮种群受环境影响其受精率、孵化率和育雏成功率有所降低以及繁殖期生殖激素变化问题,建议扩大或寻找适宜的繁殖基地或野外栖息地,更多的注重栖息地环境质量;加强对朱鹮孵化和育雏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提高亲鸟孵化、育雏成功率;通过遗传谱系管理,合理配对;适时开展朱鹮人工授精等措施以维持种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四川朱鹮种群的繁殖生态与生殖生理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的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究朱鹮的人工繁殖、野外放归及管理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