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时序植被动态监测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过程和全球变化的重要环节,定量研究植被分布及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当前植被生态研究的一个热点。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IMMS NDVI数据和多源辅助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1982~2015年黄河流域植被NDVI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特征;使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流域月尺度植被变化对气候因素的时滞响应,以及年尺度植被生长对水热条件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残差分析通过剥离气候因素,得到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对流域植被变化的相对贡献度;进一步将影响因素细化为12个影响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了多影响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和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四季及生长季NDVI呈现出“西北部低、东南部和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具体来说,流域南部的秦岭山脉北麓以及子午岭林区植被覆盖最高,上游青南高原东部和祁连山、中游的关中平原、以及下游冲积平原植被覆盖次之,陇中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植被覆盖较差。(2)黄河流域生长季NDVI呈现抛物线型的增长趋势,即生长季NDVI不断增加,且增加速率越来越大。NDVI单调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为39.15%,NDVI先减后增的区域面积占比为39.3%,NDVI单调减少的区域面积仅占1.18%,NDVI先增后减的区域面积占比为20.37%。(3)对分时段NDVI增加量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变化,NDVI显著增加的区域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而无显著变化的区域面积逐渐减小,显著减小的区域面积在多个时期内占比均十分小,变化不明显。2000~2010年,NDVI显著增加的区域的面积比例增加十分迅速,是黄河流域植被显著恢复的时期。(4)黄河流域3月份气温对黄河流域3~6月植被生长的影响较大,而气温对7月和8月植被生长影响较小。3月份的降水对当月植被NDVI存在抑制作用,5~8月降水对黄河流域植被生长具有普遍促进作用,且存在1个月的滞后期。(5)人为因素对黄河流域植被恢复的相对贡献率达到80%以上的区域面积占比为33.56%,集中分布在陕西北部的延安市北部和榆林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东部以及陇中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这部分区域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而在流域内的省会城市附近,人为因素导致植被退化的相对贡献率可达到80%以上。(6)各影响因素对NDVI空间分布影响程度排序为:气象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地理因素。造林面积与第二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相对湿度以及造林面积和高程是2002年影响NDVI分布的主导交互作用类型;造林面积与粮食产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日照时数以及粮食产量和日照时数是2008年影响NDVI分布的主导交互作用类型;造林面积和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和日照时数以及造林面积和第二产业产值是2015年影响NDVI分布的主导交互作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