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且局部地区还有继续加剧的趋势。有的地方陡坡开荒、毁林开荒、放火烧荒以及乱伐乱牧、乱堆乱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还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禁止,“治理赶不上破坏”。因此,单靠综合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如不尽快地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水土流失将会日益严重下去。侵蚀在加剧,危害在加重,严峻的现实向传统水土保持提出了新的挑战,呼唤着现代水土保持的出现,生态修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态修复的提出是现代水土保持的产物。它是在总结了小流域封禁治理成功经验基础上,分别在县级和地级范围内探索实践后提出的;它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并使预防和治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近几年,全国各地已经开展了许多试点地区、试点县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应认真地总结经验,积极引导,不断探索新的路子,使试点示范能起到更好的辐射作用。本文以淮河流域土石山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修复实证研究,旨在对现状进行全面科学评价,总结成功经验,明确关键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淮河流域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和专题调查研究,分析评价水土流失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的影响。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利用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可修复地类方法与综合条件方法相结合,分析评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适宜地区范围划分,并总结了生态修复成效、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战略性的对策和建议。进行生态修复实证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规律及动态变化,评价其他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及生态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更新理念,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生态建设工作今后需要解决的技术与管理问题,进一步唤起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建议,为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