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传佛教寺院在藏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培养佛学人才、传播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作用,很长一段时间中,僧侣是藏区文化的主要推动者,而寺院则成为培养文化精英的中心。对于寺院的研究,以往都没有从社区建构的视角进行;对于社区研究而言,以往只关注寺院周边的村庄而忽视了寺院社区的本体性。本文从社区的建构视角出发,把寺院社区作为制度规则运行之下人员互动所形成的不断变化的多维集合体来进行研究,把僧侣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下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从社区的功能、要素、结构等传统视角来进行研究。第一章着重介绍了拉卜楞的人文地理生境,包括拉卜楞寺院社区的历史沿革和地区概览,僧侣各级类别、职位及学制和学位的综述以及寺院社区佛殿和僧舍的空间布局。第二章是对僧侣日常生活和社区建构的介绍,包括正式制度下的修习和学经以及非正式制度下的闲暇生活,不同制度下的多维互动共同建构起寺院社区。第三章从神圣与世俗角度出发,详细描述了寺院社区的整体性准则和僧人共有的宗教意识,以及僧人日常交往的五个特点,总结出寺院社区的关系结构,即拟亲属的互助共生关系。围绕宗教建立起的宗教生活关系和围绕僧侣之间的日常生活、兴趣所建立起来的闲暇生活关系共同增强了寺院社区的情感维系力,也增加了寺院社区内部的凝聚力。文章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僧侣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出发,旨在掌握寺院社区制度、僧侣交往规则等内容,从而发现、总结出拉卜楞寺院社区的隐性结构和特点,以推进寺院社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