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深入普及,使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反应个体诉求、介入公共决策等的新兴手段,现实的社会矛盾往往通过网络而体现,公民的权利意识日益凸显,社会心态扭曲,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致使我国的网络冲突呈现出高发、频发和多发的状态,已经严重损害到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网络群体冲突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其一,中国社会舆论空前繁盛,网络成为公民表达的主要途径。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低门槛为公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公民可以抒发己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等,并通过网上网下更为复杂的互动形式凝聚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现实行动,已经成为普遍的观念和意识。其二,社会转型时期,公民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舆论载体的快速传播,都易使社会矛盾与摩擦层出不穷,进而导致网络群体冲突数量突飞猛进,影响力和范围不断扩大,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着空前挑战。网络的快速发展扩宽及拓展了公民参与的途径与渠道,达到线上线下互连的互动参与,然而,现阶段网络群体冲突的整体治理机制呈现混乱及不可控制的局面,因此,加大抵御网络群体冲突的种种抗风险的能力,创新网络群体冲突的治理机制和制度规划,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不可比拟的推动作用。在分析了网络群体冲突各关键词的涵义、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下热点案例进行过程分析,系统地阐述网络群体冲突从引发到升级,最终到非理性化的整体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本质剖析,揭示了政府、媒体等在应对网络群体冲突时的诸多问题,提出针对社会转型期网络群体冲突的分级预警机制、信息发布、引导机制及协调联动机制的治理方向,进而提出当前处理网络群体冲突的应对策略:注重政府权威网站的维护、强化媒体职业规范、创新网络舆论的专业队伍建设、完善网络技术应用的保障体系、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等一系列手段方式的革新。网络群体冲突的治理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同时也亟需社会各界、媒体、网民相结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结果,才能真正抑制网络群体冲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