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益高涨的社会需求与动态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使当代大学履行社会责任面对着诸多矛盾冲突与挑战制衡,迫切需要完善大学社会责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原则。本文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阐述大学社会责任的内涵,揭示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关注大学社会责任履行的现实,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什么是大学社会责任”这一研究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阐述了大学社会责任的定义、内容、特征等,归纳了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理念共识,并对大学社会责任内容展开国别差异、类型差异的分析与比较。2.针对“大学为何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深入考察大学社会责任演进的关键历史时期及具有开拓性质的大学实践,分析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与挑战,揭示出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动力、影响因素等。3.针对“大学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本文运用模式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概括出当代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主导的多元化模式、大学主导的合作型模式、政府主导的复合型模式,分析模式特征与变革趋势,创造性的提出了未来理想的多层次均衡模式。通过来自美国、英国、中国大学的个案进行验证并得出启示,结合时代背景与现实挑战,提出完善我国大学社会责任理念与履行模式的策略。主要结论及创新如下:1.大学社会责任是大学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不断追求卓越、增进公共利益、引领社会进步的大学理念,是一个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动态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它包括保证高等教育公平、质量与社会适切性,探索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等一系列理念与实践组成的内容体系。2.大学每一项新的社会责任的确立反映出大学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大学自身发展诉求与人类社会需求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学组织内蕴的目的性与伦理价值诉求的应然结论,是大学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积极行为,是大学及其共同体在社会中发展必须承担的角色责任。3.我国大学应保证高等教育公平、质量、适切性,追求人才培养之至善;坚持知识探索、创新与应用,追求研究与服务之本真;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追求引领文明之崇高。“使命确立—责任共担—机制保障—文化创新”的行动框架,将促进上述理想的大学社会责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