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随着大量移民涌入上海,各式旨在服务同乡、联络乡谊的同乡团体便在这座城市中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服务同乡,解决同乡移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诉求,各同乡团体建立起了不少医院和一些附属卫生学校。这些医院的兴起和发展是近代上海同乡团体兴盛的一种表征,同时它们也是近代上海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专门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的梳理与探讨,一则可充实近代上海同乡团体的研究,一则可进一步丰富近代上海医院史和公共卫生史的研究。本文所依据的主干材料为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相关档案,同时参证上海文史资料、近代上海报刊杂志、方志等文献。全文从同乡团体所属医院的规模概况、医院制度与人员组成等方面入手,尽可能细致地梳理考察了同乡团体所属医院的发展轨迹,医院与上海地方当局和民众群体的互动等内容。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梳理了同乡医院科室设置、就诊对象设定情况,探讨了同乡医院时空分布的特点。第二章着重论述医院的制度特点以及人员任用情况。第三章则考察了上海地方当局对同乡医院的扶持和同乡团体与地方社会对于医院的帮助和医院对于社会大众的回馈。最后一章则是整篇论文的总结。在梳理各所同乡医院归宿的同时,探究医院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近代上海的同乡医院在空间分布和人员的选任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这是当时沪上其他各式医院所不具备的。考察同乡医院收支情况和服务事项可发现,近代上海同乡医院有着非营利性、慈善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在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同乡团体所属医院及其下设的卫生学校,为上海市民提供了大量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教育服务,成为近代上海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