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唇腭裂是新生儿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既往的研究证实,唇腭裂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除了腭部本身发育不良外,周围相关组织的发育障碍也参与腭裂的发生,下颌后缩和舌体过高被认为是腭裂发生的重要因素。动物实验也证实舌体发育障碍可导致腭裂的发生。然而舌发育畸形在腭裂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舌畸形发生的可能分子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在维甲酸诱导腭裂小鼠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发育时期舌发育特点和在腭裂形成中的可能作用,以及舌畸形出现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C57BL/6J小鼠,在母鼠怀孕的第10.5天时经口灌胃100mg/kg维甲酸,诱导形成腭裂动物模型。在E11.5、E12.5、E13.5、E14.5、E15.5和E16.5天时利用HE染色检测腭裂发生过程不同胚胎时期舌畸形的组织学特点,通过检测Myosin了解舌肌肌纤维形成的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生肌决定因子基因家族成员Myf5和Myo D以及细胞增殖蛋白标记物PH3的表达分布特点。结果:1、通过HE染色,发现E16.5天,对照组已完成腭融合过程,而实验组中的腭突位于舌体两侧,未能上抬融合,腭裂形成。同时实验组在舌前部肌纤维完全紊乱,颏舌肌肌纤维数量减少、走行不连续。并且在发育过程中的E11.5、E14.5、E15.5两组间存在形态学差别。Myosin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14.5天时肌纤维开始合成,到E15.5天时肌纤维具有明确走向,同时也发现在实验组中肌纤维数量较少,走行异常。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舌发育早期(E11.5、E12.5)Myf5和Myo D的表达在两组间无差别,实验组的PH3表达量却显著少于对照组;到E13.5,PH3的差异性更为显著,此时也发现Myf5的表达量开始显著性下降;在E15.5,实验组中Myf5与Myo D在各区域中的表达量也显著少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颏舌肌的Myf5的表达量在舌肌发育后期(E13.5、E14.5、E15.5)全程少于对照组。结论:维甲酸诱导的腭裂小鼠中伴发舌肌发育异常,其对舌肌发育的影响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颅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细胞的增殖,从而影响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舌肌发育异常;其中颏舌肌源性的成肌细胞受到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