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聚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高温爆裂机理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泥混凝土是全球范围内用途最广泛、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但生产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地聚物混凝土(Geopolymer Concrete,简称GC)是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常温力学性能和耐高温性能。为了进一步系统研究偏高岭土-粉煤灰基地聚物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基本力学性能及高温爆裂性能,本文开展了如下的工作,并获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1、对常温下105个立方体和9个圆柱体试件进行了试验,获得了 GC的优化配方,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优化配方的GC的塌落度、扩展度、凝结时间等工作性能试验,测试了不同龄期和养护条件的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及不同强度条件下的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在未添加外加剂的条件下,当水胶比为0.4、砂率为0.3、骨胶比为3.5时,GC的抗压、劈拉强度可分别达到59.7MPa、3.27MPa,且工作性能相对最优;(2)GC具有早强性能,常温下,4h抗压强度为18.5MPa,1d抗压强度可达48.5MPa,分别达到28d抗压强度的31%、81%;(3)常温25℃时,GC的初凝及终凝时间分别为4.1h、4.6h,初终凝时间差为0.5h,都要文献中普通混凝土的更短;且随温度的升高,GC的凝结时间、初终凝时间差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体现出对温度的高度敏感性;(4)提出的不同龄期下抗压及劈拉强度计算公式的理论值与本文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用于计算不同强度的GC在不同龄期下的强度。(5)常温下,GC劈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比值为1/15~1/18,与普通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接近;建立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劈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与试验值吻合较好。2、通过30个GC立方体高温后抗压及劈拉强度试验和15个GC圆柱体单轴受压试验,研究了温度对GC抗压及劈拉强度、变形性能、峰值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1)GC的抗压及劈拉强度、弹性模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300~500℃之间,下降明显;泊松比和峰值应变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500℃C以后,增速放缓;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高温后GC各力学性能(抗压及劈拉、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公式。(2)相对于文献中的普通混凝土,本文制备的GC的耐高温性能更好。(3)本文建立的高温后GC抗压强度与劈拉强度的关系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4)通过观察地聚物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发现,温度超过100℃C时,应力-应变曲线形状随温度升高变化明显,曲线的非线性逐渐增大;300~700℃时,应力-应变曲线形状逐渐趋于平缓,峰值应力显著减小,而峰值应变明显增大。通过公式推导和参数分析,提出了高温后地聚物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3、通过试验,考察了 GC抗压强度水平(40、60、80MPa)、含水率、升温速度(5℃C、8℃C、12℃C)及受火温度对GC的高温爆裂特征和内部孔隙结构的影响,并结合XRD试验结果,分析了 GC的高温爆裂机理。结果表明:(1)GC具有良好的抗爆裂性能。含水率和温度梯度对GC高温爆裂性能的影响不太显著,在内外温度梯度高达463.5℃℃的情况下,抗压强度为40、60MPa的GC混凝土也未见明显的爆裂现象,只在表面出现少量的爆裂凸起;而饱和含水率的抗压强度为80MPa的15个试件中,仅有1个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局部爆裂破坏(混凝土剥落),混凝土爆裂的起始温度为500℃℃;(2)常温下,与相同强度的水泥混凝土相比,GC具有更大的湿迁移渗透系数,即GC的毛细连通孔隙要更多,在经受高温时,较多的毛细连通孔隙有利于水蒸汽向外扩散,在GC内部不易形成过高的孔压力,使得GC发生爆裂的概率大大降低;高温后GC的湿迁移渗透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同等强度下水泥混凝土的湿迁移渗透系数随温度的增长幅度要大于GC,也就是说温度对水泥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影响要大于GC;(3)通过XRD分析发现,在湿热养护条件下,可观察到地聚合物衍射峰值,如聚硅酸(钾)一硅氧体(K-PSS);GC含有大量的Si02和一定量的莫来石,Si02和莫来石均属于耐高温材料,使得GC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大大降低了 GC发生爆裂的可能性;(4)采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蒸汽压-热应力理论可解释GC的爆裂规律,即当热-力“耦合”作用下产生的压力值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水蒸汽就会沿着原有的微裂纹发生非稳态的扩散,使得裂缝迅速扩大并呈现非稳态发展,混凝土就可能出现爆裂现象。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我国政治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以及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处理党、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智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公共政策的咨询建议作用越来越凸显,智库的
经典弹流润滑理论能够较精确预测一般矿物油润滑膜厚度而被广泛用于摩擦学设计。但是对于合成润滑油,由于剪切稀化非牛顿流变特性的存在,导致该类润滑油成膜能力比经典弹流理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能源革命的深入,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不断的高速增长,对传统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而近年来,风机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
环境污染的严峻、化石能源的减少都在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充电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其无规律充电给传统配电网带来严重考验,如负荷水平的增高、电能质量的下降及网络损耗的加大等一系列问题。V2G(Vehicle-to-Grid)技术是一种集成的综合应用,结合了电力电子、通信和计量技术等,实现了电能双向传输。在V2G模式下,基于对多种电动
雄安新区地处地裂缝密集发育地区之一的京津保腹地,研究新区的地裂缝发育机制及其地表土层变形特征,对当地基本规划与建设以及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地裂缝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工试验和物理模拟试验,并结合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开展了新区地裂缝带岩土体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与结论:1、雄安新区位于冀中坳陷北部,区内分布着众多的三级构造单元断裂。但新近纪后,除牛东断裂外的其余断
生命意识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以及对自我存在状态的理解与看法。对生命意识的探索即是对人自身的探索,它既伴随着个体的生命历程,同时又成为哲学与文学的终极问题与普遍动机。汉代,士人们虽大都有强烈出仕为官的渴望,但建功立业并不是他们生存的唯一理由,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除了社会价值的衡量,还有个体生命存在的内在意义,由此,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开始从外部的生命感受转向内部生命意识的觉醒,而汉乐府作为最能
秦巴山区地质构造强烈,地形起伏显著,岩土体结构类型复杂多样,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严重,降雨丰富,人类工程活动活跃,灾害频发,是我国重灾区之一。区内广泛分布变质岩斜坡和沉积岩斜坡,岩性以板岩、千枚岩、片岩、灰岩、砂岩等为主。在地质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由斜坡结构类型所控制的变形破坏方式千变万化,其形成机理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是一种典型的炎症相关性肿瘤,有研究发现,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受体(TREM)参与免疫调控炎症反应,在炎症相关性肿瘤的发生机制中起作用。作为肿瘤微环境中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其内容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多方面知识,也是世界农业史上最早最有价值的名著之一。《齐民要术》不仅有很高的农学研究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同时也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首先,从内容上来看,《齐民要术》的取材是非常广阔的,引用了大量的北魏之前的经传典籍,可以作为古代文献研究的补充语料。其次,从语音上来看,书中收集了很多的农学谚语,时代性
作物的表型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经过生长发育,表现出来的所有性状特征的和,是联系基因与环境的重要桥梁。我国对于表型的研究起步较晚,距离发达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