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426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符合临床实际的脑瘫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阐明各中医证型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辨证水平,确保康复疗效;同时,为进一步拟定证型诊断标准以及创建相关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及疗效评估体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整理、总结古今相关著作及文献,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佛山市南海妇幼保健院42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的方式,采集患儿病例资料,建立相关数据库,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应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及精确概率法等。研究结果:1.426例脑瘫患儿66个四诊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六类,根据相关证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按病例数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虚肝亢证(150例,占35.2%)、脾肾两亏证(89例,占20.9%)、肾精亏虚证(84例,占19.7%)、心脾两虚证(44例,占10.3%)、肝肾亏虚证(43例,占10.1%)、脾虚痰瘀证(16例,占3.8%)。2.六个证型的临床资料分析(1)六个证型间的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六个证型间的年龄进行秩和检验分析,脾肾两亏证与其它证型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脾虚痰瘀证与脾肾两亏证、肾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其它证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33)。(3)六个证型间的西医分型进行精确概率法分析,肾精亏虚证与脾肾两虚证的西医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33),其它证型间的西医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4)六个证型间的GMFM总分进行秩和检验分析,脾虚肝亢证与脾虚痰瘀证、肾精亏虚证与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与肝肾亏虚证GMFM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33),其它证型间GMFM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5)六个证型间的GMFCS分级进行秩和检验分析,脾虚肝亢证与其它证型间的GMFC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脾肾两亏证与脾虚肝亢证、肾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的GMFC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其它证型间的GMFC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33)。(6)六个证型间的智力水平进行秩和检验分析,脾肾两亏证与其它证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脾虚肝亢证与脾肾两亏证、肾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的智力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脾虚痰瘀证与心脾两虚证的智力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其它证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33)。(7)六个证型间的视觉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分析,每两个证型间的视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33)。(8)六个证型间的听觉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分析,脾肾两亏证、肾精亏虚证分别与脾虚肝亢证、脾虚痰瘀证、肝肾亏虚证听觉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其它证型间听觉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33)。研究结论:1.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脾虚肝亢证、脾肾两亏证、肾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虚痰瘀证;其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虚肝亢证。2.脾虚肝亢证临床特征为年龄中等,多为痉挛型脑瘫,双瘫、四肢瘫、偏瘫均可见,智力水平较高,大运动功能较好且预后较好,听觉功能大多正常。脾肾两亏证临床特征为年龄较小,多为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智力水平较低,大运动功能差且预后差,常伴有听觉功能异常。肾精亏虚证临床特征为年龄中等,多为痉挛型四肢瘫,智力水平中等,大运动功能中等且预后一般,常伴有听觉功能异常。脾虚痰瘀证临床特征为年龄较大,多为共济失调型,智力水平中等,大运动功能中等且预后一般,听觉功能大多正常。心脾两虚证临床特征为年龄中等,多为痉挛型四肢瘫,智力水平较低,大运动功能中等且预后一般,听觉功能大多正常。肝肾亏虚证临床特征为年龄中等,多为痉挛型四肢瘫,智力水平中等,大运动功能中等且预后一般,听觉功能大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