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是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其内容之广博,文理之深刻,使之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熠熠生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表达的对《离骚》的评价,一直是龙学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刘勰不仅发现了《离骚》与《诗经》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众多不同,更肯定了它的变化,并给予《离骚》“文变”典范的地位。此外,刘勰将他专论《离骚》的《辨骚》置入“文之枢纽”,其背后又有着超越评《骚》之外更深层的目的,本文试图对刘勰的离骚观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正文由绪论和三章内容组成:绪论:首先探讨刘勰《辨骚》篇“骚”的内涵。其次,列举近年来学界对刘勰《离骚》篇的研究成果。共分三个时间段:从建国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至今。这三个时期研究主要围绕着《辨骚》篇的归属;刘勰对《离骚》浪漫主义的态度及刘勰给予《离骚》的地位等问题展开。第一章:介绍刘勰之前汉代文人对《离骚》的评价,包括刘安、扬雄、班固、王逸等人的“骚评”。汉代文人评价《离骚》受到当时汉代儒家文化大一统背景的影响,或机械地将《诗》作为标准来指摘《离骚》或用《诗》来注释《离骚》。他们对《离骚》的评价大多从屈原的人格角度着眼,大多学者都认为屈原的行为过于偏激,不符合儒家行为的标准。对于《离骚》的艺术特征方面的评价却并不全面,多着眼于《离骚》表面艳丽的文辞,而未对《离骚》的艺术手法及艺术创新有更多的开掘。第二章:集中阐释刘勰对《离骚》的看法。不同于汉代人“骚评”的偏颇失允,刘勰站在六朝这个独特的视角上,以自己的“文学标准观”为基础,对《离骚》进行分析。为后代的“骚评”打下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阐述刘勰对《离骚》修辞的手法的认识,主要从“比”、“兴”方面分析。第二节,阐述刘勰对于《离骚》写景特点的评价。第三节,通过对《文心雕龙》中“气”的梳理,阐释刘勰用“气往轹古”评价《离骚》的意义。第四节,刘勰论《离骚》的抒情特征。第三章:论述刘勰将《辨骚》植入“文之枢纽”背后的深刻内涵。《辨骚》篇的写作不仅承接了前三篇所树立的“文学标准”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暗含了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刘勰通过《离骚》确定了“文变”的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