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4号高炉炉缸炉底侵蚀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炉长寿、高效、低成本是钢铁企业不懈的追求。随着高炉大型化及冶炼强度的提高,高炉长寿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炉缸炉底耐火材料的侵蚀已成为高炉长寿的限制性环节,炉缸烧穿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借助现有条件和技术开发软件在线监测高炉炉缸炉底的侵蚀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针对高炉现场操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借助数值传热学及计算机数据库、图像显示等技术,成功开发了高炉炉缸炉底侵蚀在线监测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由热电偶温度采集、数据通信、炉缸炉底侵蚀在线计算和图形显示等模块组成,它能利用高炉热电偶温度反算炉缸炉底温度分布,进而预测炉缸炉底耐火材料侵蚀情况。  本课题主要创新点如下:  (1)鉴于耐火材料导热系数与温度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为提高预测精度,编程前通过拉格朗日插值导出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式。  (2)在采用有限差分法对炉缸炉底温度场进行数值计算时,采用调和公式计算离散单元界面处的热导率,这样能提高预测精度,同时大幅减少编程工作量。  (3)数值计算前,先对高炉热电偶温度中的坏点和奇异点按算法和人工修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处理,以保证侵蚀预测模型使用的热电偶数据正确、完整。  (4)1150℃侵蚀线是判断炉缸炉底侵蚀程度的重要等温线。模型通过比较校正热电偶的计算温度和实际温度,不断竖直或水平调整侵蚀线上相应的控制点,实时逼近真实的1150℃侵蚀线。  (5)通过 DirectX应用程序创建点精灵,实现了炉缸炉底温度分布的图形化显示。  该软件系统已在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4号高炉现场得到应用,为高炉操作人员实时监测炉缸炉底侵蚀状况。比较校正热电偶的计算温度与实际温度,可以看出模型预测温度场与测量值的平均误差为5.9℃,平均相对误差为1.58%,这个误差在工程上是允许的。  综上,本课题开发的炉缸炉底侵蚀在线监测系统工作可靠,预测结果准确合理,有望在其他高炉得到推广和使用。
其他文献
该文探讨了基于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近红外血氧监测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对构建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多波长近红外光谱术血氧测量
反应扩散系统的雏型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Lotka-Volterra化学振荡模型,而其概念的正式提出则源于1952年Alan Turing用以解释自然界中生物体表面纹理形态产生的化学机理的开
通过分析高三复习中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复习效果的问题,分别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提出改进方法,期待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
本文研究和论述了MRI射频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硬件结构。并将软件无线电理论应用于磁共振射频接收系统中,着眼于射频接收前端结构的分析,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
电渣重熔产品具有纯净度高、组织致密、成分均匀、表面光洁等一系列优点,但由于间歇式生产,存在着生产效率低的缺点,尤其在重熔直径小于300mm的钢锭时生产效率就更低,生产成本相
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是人利用客观的环境信息进行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模式识别是将模式与模板进行比较,确定它们是否匹配,即两者是否属于同一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带状组织的研究成果,以汽车工业中关键材料汽车齿轮钢为研究对象,针对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冶炼、轧制、热处理三个方面开展了试验工作,较深入的考察了冶炼铸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并结合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对高等美术教育进行改革。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有很多方法,但是其核心就是注重对学生实践的培养,从而实现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应经开始对其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设置更合理的专业,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全面技术能力的培养,适应现代不断出现的新行业。美术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钢铁冶金操作工艺逐渐完善,高炉向大型化发展,各钢铁厂纷纷建成了现代化大高炉。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高炉冶炼主要原料的烧结矿的产量,已不能满足大高炉生产的要求
本文主要研究了微塑性变形对TC4钛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方法包括脉冲磁场处理和深冷处理,二者都具有在材料中引发微塑性变形的作用。深冷处理是基于低温时冷缩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