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中自由地审美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a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审美的发生必须以主体审美感知力的形成为必要条件,而人类审美图式决定了审美感知力。审美图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力的结构,不同时期的审美图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感知力进而决定了审美类型的差异。人类在环境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对审美图式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是物质与信息的共同体,在电子环境下主体信息体地位凸现。信息作为主体意义的表达,是独立于主体身体存在(直接存在)的间接存在。环境是人的居住场所和人际关系的总和。电子时空本身是一个幻象,是一个超现实。电子环境就是主体居住的物理时空和电子时空的交织,是现实与超现实的生存居所,是人类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人际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环境由不同的媒介信息交流方式引起。电子环境下以电子为载体的信息,它快速传输使客体表现为马赛克式的断裂信息。媒介把物质的运动从物理时间的即定序列中剥离,使得主体感到时空“消失”,时空错置。主体以物理时空为先验尺度的传统审美图式无法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巨变,主体无法接受客体审美信息的表述序列,从而导致传统审美能力减弱,主体无所适从。信息方式的变革引起时空观念的变革,传统环境不可逆的线性时间结构向电子环境可逆的非线性时间结构转变正悄然形成。可见,电子环境下时空并没有消失而是改变了方向结构,而且这个时空结构趋于生命的本源时空结构。因此电子环境并没有消解审美,而形成了新的审美发展契机,但这个新型审美是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要适应新的审美环境,就要建立新的审美图式,形成新的审美能力,以适应新的电子时空结构。时间作为审美图式的先验尺度,它的划分标准直接影响时空结构的差异,从而引起审美图式结构的变化,由原子审美图式向电子审美图式转变。电子审美图式的非线性时间结构表现为多核多质的模式。审美图式通过主体对外信息交流的“顺应”和“同化”过程,主体心理时空结构与客体复合时间态进行交互性的时间转换,主体因客体而重新构建自身,是客体指向的,因此这个审美转换过程就是客体指向的散点透视。电子环境下的散点透视就是在网络中主体依据不同时空的间接存在角度对物理时空的直接存在(身体生存)进行的散点透视。主体就是在依<WP=4>据虚拟的间接存在对直接存在的多维关照,多维映现中揭示生命的遮蔽(熵值),使主体在多维时空中自由地审美。因此,在现实与超现实的信息交流环境下,电子审美图式在对断裂信息的完形过程中形成了主体的审美能力;通过客体指向的散点透视实现了主客体身份的互换;提供给主体间接存在激活直接存在熵值的机会。这样,电子审美图式就是一个具有转换主体审美能力,转换审美对象和审美方式功能的动态审美信息阐释系统。
其他文献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话语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点,通常是在政府部门的会议室,在特定的时间,通常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不久,有特定的交际对象,即主持人、发言人、记者,有明确的交际目的,即政
解构批评是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它以大胆的怀疑精神、独特的批评策略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以西方解构批评为参照系,
徐增是明末清初文坛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由于时代及自身等原因,长期以来他都未受到学者足够的关注。但在对其作品仔细研读后我发现,徐增在诗、词、赋、古文等方面均表现出卓越
形容词重叠式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也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留学生习得形容词重叠式的过程及偏误情况,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