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损害商业信誉犯罪问题研究——以“陈永洲案”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bin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媒体行业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现代媒介形式应运而生,这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文明程度。但是,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个别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炮制虚假新闻因而触犯损害商业信誉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实践中,对于媒体损害商业信誉案的处理一直争议不断,一些相似的行为,有的被科以刑法,有的却只构成民事侵权,加上媒体的特殊性,这类犯罪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因此,完善损害商业信誉罪的相关规定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2013年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陈永洲损害商业信誉案”,以这一典型案例为基础,对新闻媒体损害商业信誉犯罪中存在的疑难、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笔者对“陈永洲案”作了简单的案情介绍,针对控辩双方的观点,归纳了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涉及行为的认定,主观方面的分析,单位犯罪几个方面的争论。然后,根据刑法中对损害商业信誉犯罪的规定,以及理论界的观点,从立法、司法的角度对以上焦点进行了分析,得出新闻媒体以散布的行为方式可以构成损害商业信誉罪,本罪的主观方面包括间接故意的结论,判断了本案陈永洲的行为构成损害商业信誉罪。最后,针对新闻媒体损害商业信誉犯罪的一些特点,分析了司法实践中损害商业信誉犯罪案件的难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对未来关于本罪相关规定的完善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法律救济的权利是现代法治国家一项基本的国家责任,因此多数国家都为防止当事人因经济原因而无法接近司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诉讼费用制
民族团结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新疆的民族团结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全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法官就是这道防线的守护者和捍卫者。因此,法官能否做到秉公司法、依法办案、自觉捍卫法律的尊严,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实现,也体
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从二战后初期争取与维护民族独立的外交到冷战后全方位、多样化外交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不断调整外交目标与任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