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之前固定汇率制逐渐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将市场供求以及一篮子货币作为调节和管理依据。2010年央行再次启动了汇率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升了汇率的弹性。接着央行在2012年决定将外汇市场中即期交易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浮动比例从0.5%提升到1%,这是五年来第一次扩大波动幅度,但这也提升了外汇风险。随后在2014年央行再次将这一波动幅度从1%提升到2%。从2016年起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加市场化,弹性化,汇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相较之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加快和提高。加之近些年,我国综合实力提升,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实体经济对外汇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正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深化改革及发展的形势,极大提升了外汇风险,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应该重新审视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时更新观念,积极调整策略,努力思考、深入挖掘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法。本文介绍了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具体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管理现状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采用GARCH模型、历史模拟法计算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兑人民币汇率的几何收益率序列的VaR值,定量分析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8家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的2015—2016年年报进行外汇敞口分析,实测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此外,本文还运用比较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人民币加入SDR前后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得到外汇风险的变动趋势,即人民币加入SDR后,美元、日元外汇风险显著提高,而欧元、英镑外汇风险略有下降,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有所提升。通过上述工作,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在管理外汇风险时需要从银行内外部两方面着手,即建立科学的外汇风险计量体系;灵活应用各种先进的外汇风险控制方法;增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健全外汇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改善人力资源政策;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