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波和双周期力驱动下的螺旋波动力学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图动力学是非线性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螺旋波是一类重要的非平衡斑图,外力驱动下的螺旋波动力学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采用FitzHugh-Nagumo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矩形波和双周期力驱动下的螺旋波动力学性质,主要工作分为如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方波来调制可激媒质的可激性,考察系统中螺旋波动力学行为随调制振幅与调制周期的变化。可激性参数的方波调制会使螺旋波波头运动出现更多的频率成分,这些频率之间满足确定的规则(一些频率与螺旋波的基本频率确定的曲率周期与调制周期之间按有理数锁定;其它频率按线性关系组合方式出现)。随着调制周期的变化,频率成分会在频率轴上移动,在一些周期段上,这些移动频率间的规则被维持,形成共振夹带。我们研究了共振夹带的长度、分布随调制振幅与系统可激性的变化。在主要共振带上,波头轨道外半径随调制周期单调增加。这是第一调制频率f2与调制周期锁定的要求。在主要共振带的末端可激性参数的方波调制会导致螺旋波的消失,我们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详细的研究了螺旋波消失行为对系统可激性参数以及调制振幅的依赖关系。   第二部分:研究了方波外力直接驱动下的可激系统中的螺旋波动力学行为。方波对漫游螺旋波和刚性螺旋波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漫游螺旋波我们观察到共振夹带与一些特殊的波头运动图样存在。在共振带的末端,方波外力也能将螺旋波消除,在螺旋波的波头外移过程中,波头中心区域会被周期的激发,而且每次激发过后波中心区域会变大,这加速了螺旋波消除的速度,这一点在实际系统中螺旋波的消除方案设计中很重要。我们也考察了方波外力振幅的影响。在振幅——周期的二维参数空间中给出了共振夹带的阿诺德舌,发现随着振幅的加大,舌头的宽度先增加后减小,说明适当的增加振幅可以使系统变的更加有序;对于同一振幅,带宽先减小后增加。对于刚性螺旋波,方波外力导致不同螺旋波动力学的行为的出现。在方波周期较大的情况下,外力可以维持多臂螺旋波的周期性出现。这主要是由于刚性旋转螺旋波的波长较长,其恢复区较宽,存在着“双向传播区”导致的。漫游螺旋波的波长较短,恢复区中不存在“双向传播区”,因此外力不会在漫游螺旋波中产生新的臂。   第三部分:讨论了双周期力的振幅及周期的变化对螺旋波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对于两个振幅分别为A1、A,频率分别为ω1、ω的周期力,随着周期的变化,在系统中出现了共振夹带,在共振夹带的末端也出现了波头消失的现象,通过数值计算发现,这个消失的过程与参数方波调制的消失过程一致。我们也找出了在振幅不同时螺旋波消失的周期范围,当A一定,ω1=2ω时,随A1的增大,使螺旋波消失的周期范围的始端值减小,说明随A1增大较小的周期就可以使螺旋波消失;当A一定,ω1=ω/2时,随A1的变化,在A=A1时螺旋波消失的周期范围最大,而使螺旋波消失的周期范围的始端值最小。这个消除螺旋波的设计方案在实际系统中的实现较为简单。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了不同化学成分的二元Fe-Ni合金的热膨胀系数;用符合正电子湮没辐射Doppler展宽谱仪研究了Fe-Ni合金中3d电子的行为;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仪研究了Fe-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个相对于其他设计拥有较长历史的重要门类,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其他艺术交融渗透,丰富了其自身的内涵,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平面设计与信息化的结合,导致平面设计倾向于信息化的处理方式,信息设计迈上轨道,视觉元素在信息设计之中的运用更是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内涵。信息时代基于现代网络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信息可视化设计也成为21世纪最具亮点的设计学科分支,传统的平
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为人们创造了研究高温高密核物质性质的条件。Au+Au碰撞在RHIC最高碰撞能量此处公式省略200GeVsNN的观测结果显示,碰撞产物中已经形成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
近年来,以超晶格、量子线等为代表的低维量子结构中的光学性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含结构缺陷的超晶格中的等离激元模和光的传输性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十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行人踩踏事故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警惕。研究行人交通,解决行人交通问题刻不容缓。近五十
类胡萝卜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色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有机体内,在光合作用、预防人类疾病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人们采用稳态光谱、时间分辨超快光谱以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