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注于礼俗,镶嵌于君权、族权与父权,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曾经缔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家族生活与精神生活。近代“西学东渐”与启蒙思想兴起,理性精神与民族国家诉求成为新文化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传统宗教的理论视域与话语源泉。作为新文化理念的倡导者、主导五四思潮的关键人物,李大钊不仅亲身参与当时的非宗教运动,而且还是较早涉及宗教领域、对宗教问题思考颇为深刻的一位宗教研究者。他的宗教思想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一种表征,而且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投射与缩影。学术界有关李大钊宗教思想的研究一直比较疏略,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李大钊原始文献的梳理,试图整理出李大钊宗教思想的逻辑体系,探索李大钊宗教思想中蕴含的价值内涵。李大钊的宗教思想源于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与现代社会观念的冲突。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法性传统宗教和宗法制度的结合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曾经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叛传统、批判宗教却成为宗教思潮的主流。李大钊的宗教思想即产生于这一时期传统宗教与西方启蒙思想的碰撞中,对宗教激进的批判使得他成为五四时期宗教批判思想潮流的代表人物。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李大钊的宗教思想具有明显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宗教思想的特征。他将宗教界定为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宗教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宗教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李大钊的宗教思想刻上了启蒙宗教思想的深刻烙印:即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他以近代民主思想和科学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儒教和西方基督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作为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李大钊对宗教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诉求。一方面,他的宗教批判思想彰显出他对科学、平等、自由这些现代社会价值的选择。另一方面,他在宗教批判中对于个人权利的肯定和呼吁、对于建构民族国家的设想以及对工具理性思维的运用,表明了他现代性实践诉求的一面。本文试图将李大钊的宗教思想围绕社会性、批判性和现代性整合成为一个比较完整构架,以此深入、全面地阐释李大钊宗教思想的内涵。同时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的宗教思想特点获得初步的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