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并网场景下主动配电网能量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llp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配电网是融合先进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高度智能化配电网,可以协同控制系统内的多种分布式能源,实现能量的最优分配。近年来,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其兼具“电源”与“负荷”双重属性,为主动配电网提供了更大的能量调控空间,可提高主动配网运行的稳定性与经济性。但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也为主动配电网的能量调控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电动汽车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集中式的优化难以应对“维度灾难”问题;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具有高度随机性,且车主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在车连网(Vehicleto Grid,V2G)技术日臻成熟的背景下,车-网即时互动将是未来电动汽车并网场景的最典型特征,而现有的能量调控策略并未兼顾到这一互动特征。为改进现有的主动配网能量调控策略,本文针对车-网交互机制及其控制模型建立、主动配网有功功率优化、主动配网有功-无功协同优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车-网交互机制下主动配电网的能量优化提供了技术理论指导。考虑到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基于“分层分区”的思想,提出了并网电动汽车集群分布式控制体系,并设计了车-网双向交互机制。针对车-网交互机制下车主的需求差异问题,提出了车主需求偏好性这一概念,通过建立车主需求偏好到EV动力电池并网状态的映射,将并网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分为三类并构建了需求偏好下的电动汽车控制模型。针对电动汽车并网过程中充电模式的动态切换这一特征,构建了单台电动汽车的时序能量边界模型,可以实时反映车-网互动过程中功率的动态可调区间。基于并网电动汽车集群的分布式控制体系架构,提出以每个电动汽车聚合商所辖的车辆集群为调度对象,协同系统中其它分布式能源,建立了主动配网日前鲁棒有功优化模型。通过电动汽车历史样本数据集挖掘车主的行为模式,并考虑车主的需求偏好,对电动汽车集群功率进行了日前预测,进一步以主动配网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确定性优化模型;重点研究了电动汽车集群预测功率的波动性和可再生能源功率的间歇性两类不确定性因素,建立三维多面体不确定集合,并通过鲁棒优化理论实现了确定性模型到鲁棒模型的转化;为提高鲁棒优化效率,针对性地设计了模型的分布式迭代求解策略。算例分析表明鲁棒优化模型降低了系统的鲁棒总成本,可适用于大规模电动汽车并网的场景。由于车-网即时互动会导致电动汽车集群功率需求实时波动,且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存在实时偏差。针对这一问题,在鲁棒日前优化的基础上,结合车-网互动机制提出主动配网日内滚动时域有功优化方法,实现了日前调度计划的动态修正。为保证动态过程中电动汽车集群调度的可行性,提出了功率“可分性”的概念。基于单台电动汽车时序能量边界,构建了电动汽车集群时序控制模型,充分保证了集群功率的实时可分。进而,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设计了动态两阶段优化机制:第一阶段以最小修正代价为目标对日前的调度计划进行动态修正;第二阶段以修正后的电动汽车集群功率为参照,每个电动汽车聚合商独立的对所辖电动汽车的充放电功率进行动态优化。算例分析表明所提优化方法可全时域的兼顾车主的需求偏好,可实现车-网互动的即时响应。针对主动配网现有无功补偿配置固定且容量有限、电动汽车负荷过高导致节点电压失稳等问题,利用可双向四象限运行的智能充电桩进行无功补偿,同时考虑到充电桩的有功、无功具有强耦合性,提出了智能充电桩无功支撑下的主动配网有功-无功协同优化策略。在分析智能充电桩有功-无功约束的基础上,推算了需求偏好下单台电动汽车的有功-无功运行域,进而建立了并网电动汽车集群的有功-无功协同模型,并提出了主动配网有功-无功协同优化方法。测试算例论证了协同优化策略在保持有功功率分配优势的同时,明显改善了主动配网的节点电压分布,对降低系统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配置、节约主动配网的投资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综上,聚焦电动汽车并网场景下车主的需求差异及车-网的即时互动,本文构建了需求偏好下的电动汽车控制模型,结合集群调度的思想建立了电动汽车集群时序控制模型;设计了电动汽车与其它分布式能源的有效协同机制,并提出了高效的分布式交互迭代求解方法;最终实现了电动汽车并网场景下主动配电网能量的高效最优分配。提出的能量优化策略提高了与实际场景的契合度,且可有效应对大规模电动汽车并网的场景,利于推广到实际工程应用中。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CYP1B1/HIF1α/VEGFA轴研究芪白平肺(QBPF)胶囊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QBPF胶囊防治COPD的关键靶点预测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比较正常对照和COPD患者肺组织芯片数据,获取差异表达基因(DEGs);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QBPF胶囊的主要活性成分和靶基因。将DEGs映射到QB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中污染物代谢问题日趋严重。同时,伴随着能源消费和需求量的激增,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扩张带来的资源分配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中污染物排放难以量化和解析。如何定量复杂条件下多重污染物排放,解析多层产业级之间互动关系,识别各种排放主体的减排责任以及评估减排效益,优化管理系统产业结构和污染物代谢,将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以及城
通过路易·阿拉贡的个案分析,本文从跨学科的观念史角度出发,以巴黎达达-超现实主义运动为对象,研究其1919-1932年间的形成、发展和分裂过程。我将1924年设置为第一个可供分析的时间切片,论述在达达转向超现实主义的过程中,阿拉贡为找到一种“梦的诗法”所提供的智性和感性能量。围绕着第二个时间切片1931年,我将分析他参与策划的一场反殖民主义展览《殖民的真相》,一次因其诗篇《红色阵线》被起诉而引发的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依然是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乙肝疫苗、核酸类似物以及干扰素等抗乙肝药物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常规药物毒副作用较高,停药易复发,特效药价格高昂,以及耐药性等问题,致使乙肝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开发理想的高效低毒的抗乙肝药物尤为重要。海洋天然产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已成为新的药物来源。本研究聚焦于一种在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在我国北方地区,燃煤供热机组由于能源利用率高而被广泛用于解决大规模集中供暖问题。然而,在供热季内“以热定电”运行模式使供热机组电出力受到热负荷限制,降低了机组灵活性,制约了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将太阳能引入供热机组可在降低机组煤耗的同时,提高机组灵活性。本论文以太阳能辅助供热机组热
电力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核心,交通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城市命脉,电力与交通成为承载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导向下,电动汽车在交通道路中的渗透率大幅增长,配电网中充电负荷所占比例也持续提升,城市配电网与交通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此外,快速充电技术和5G通信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电动汽车需要在固定地点长时间充电的限制,使得通过差异化激励信号或交通拥堵信息
随着我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国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举措,其中,对风光等新能源的大力发展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高电力系统对分布式能源的接纳能力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变流器因其自身强非线性、时间尺度短、阻尼惯性小等不足,接入电网后带来的各种电力系统新型振荡问题屡见不鲜。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造成振荡的主要原因是变流器间耦合、或是电力电子设备与
随着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加快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目前,风电的发展仍然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其中尾流效应对风能利用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尾流效应会降低机组下游风速,但增加湍流度,致使下游机组发电量损失,载荷提高。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与风电平价上网的发展趋势下,深度挖掘机组间因尾流耦合造成的影
随着社会以及国际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饮用水环境安全和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国内外水质模型及水库调度研究进展来看,水质水量调度安全模型能够对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系统进行短期或者中长期的规划,并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水环境系统发展、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承载力变化等问题,对不同尺度的水环境系统的水库调度管理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为相关水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水资源管理的综合决
随着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REBCO带材因其较高的临界电流密度、临界磁场和优异的轴向拉伸性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其在制备过程中减少了贵金属银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使REBCO带材商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当外磁场较高时,REBCO带材成为在大型低温强磁体应用中的首选。但是在大型磁体的制备过程中,为了满足载流能力的要求,需要将多根超导导体/电缆组合制备成大电流管内电缆导体(C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