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长篇小说空间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0085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创作立足于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即德国符腾堡州黑森林地区小镇卡尔夫,并根据自身的行迹串联起世界多国的风光人情,建构了南北相融、东西贯通的独特空间。本文采用空间批评的方法,综合运用其他批评方法,以其长篇小说中的空间为批评对象,深入探究这些空间建构中人物形象及其精神气质的丰富多样性,空间的具体呈现形态之于人物精神气质和作家的精神思想表达的重要意义,以及各种不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传递的作家的审美理想和诗情哲思。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论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和研究目标、研究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黑塞研究现状,总结其长篇小说空间研究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特色与创新之处及所需的研究方法,同时对论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以早期文本为中心,探究以家园空间为主体的故乡小城的多种构成元素及其文化内涵。在其长篇小说系统中,“家园”是一种最早展示、出现次数最多、表现形态最多样的空间,主要有地面的家宅、空中的楼阁以及与家宅密切相关的外部空间酒馆等。它们分别同压抑与死亡、向往与新生、幽秘心理相联系,家园空间的多元构成反映了作家在故乡与远方之间来回奔走时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家园”与故乡紧密联系,承载着黑塞关于故土家国的眷念,以及关于“归乡”与“失乡”的不同情感诉求。第二章以早中期文本中的山水空间为主要探究对象。山水空间紧接着家园空间而呈现,包含了南方空间与北方空间的两种内质,且它们呈现出博弈状态。在这些长篇小说尤其是早中期作品中,南方与北方抛却了具体的地理分界,是边界模糊但又是具象性的空间。两种空间在垂直与水平两向度上的具体地理物象各不相同:南方空间以高山和海洋为主体呈现,彰显了居民的从容坚毅;北方空间则以平原和湖泊为代表,与人们的平庸与逃离的冲动相关。两种空间相互对抗,既展示了一幅多元立体的中欧风光图,又体现了人们不同的精神形态和作家的追求与理想。第三章从文本中的宗教空间入手,探究东西方不同文化系统中的宗教空间。宗教空间的描写体现了作家写作“向内转”的趋势,即从外在具体的家园和自然山水走向精神探索的过渡。这两种空间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态,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一种对峙状态。“西方”主要是以修道院和塔楼为主体的扩张型空间,修道院内部和外部不同的扩张形态代表了宗教空间在水平向度上的撑张,塔楼向着天空伸展,是垂直向度的扩展;“东方”则是以别墅和森林为主体的环合型空间,不同的别墅和森林空间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两种空间既是东西方不同的宗教景观的具象化对象,同时承载着作家的宗教理想与伦理诉求,即对于彼岸的探求和对于自我的追寻。第四章以后期文本也即是作家长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为中心,探究这些文本中着力创造的艺术空间及其独特的时空呈现方式和作家的美学思想。《荒原狼》中的魔剧院是一个包含着欧洲不同时代、地域的名人与庸人的空间,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最终随着哈勒尔的死亡归于幻灭。《玻璃球游戏》中的“卡斯塔里”无处不在但又无迹可寻,其中叠合着作家关于当下与未来的理想;这一理想随着克乃西特献祭般的死亡走向倾颓。这两种空间都汇涌着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但是时间线混乱,空间也不具有具象形态但可追寻。正是这种模糊混乱的时间与空间承载着作家超越时间与地域的永恒理想,形成黑塞创作独特的“模糊时空观”和“混沌”美学。结语是作家建构的空间的意义。黑塞以故乡小镇卡尔夫为起点和中心,形成构连东西、融汇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涡旋式”的空间形态。作家书写空间,是为了关注空间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完成他作为“自然之子”与“人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建构。文本中北地与南国、东方与西方形成十字,艺术与现实交叉形成十字。这一“双十字”的空间构型方式,形成空间的相互对话,从而完成世界版图的构画,承载作家世界一体、现实与精神和谐共生的理想。最终他所要实现的正是守望“人道主义”这一超越时空的、人类的终极理想与诉求;但是这种人道主义理想又具有些微局限,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西方主体、德国中心、故乡归宿的新东方主义特点。
其他文献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事关高校稳定、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断融合,出现了知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全新的传播载体。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和丰富,使得互联网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表达自由和参与的权力,网络传播平台的逐步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1945-)是当代爱尔兰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新颖脱俗的创作技法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的作品显得特立独行。班维尔的小说偏爱沉重的主题,他善于通过书写主人公创伤经历来表现生命的悲剧性,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处在自我的矛盾与斗争中,在逃避创伤和寻求救赎中不断挣扎。同时,班维尔偏爱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溯主人公的创伤经历,还原主人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创伤体验,从而引起读者强
背景: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广泛地发生在癌症患者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抗癌信心,减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降低患者生存率。CRF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暂无明确的标志物可以预测CRF的发生及评估其治疗疗效,且CRF目前的现代疗法亦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所以明确CRF临床的危险因素十分重要,且既往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CRF具有相当的疗效,但其机制如何
磁制冷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环保型制冷技术已经被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磁制冷技术的基础是磁热效应和磁制冷材料。磁热效应是磁制冷材料本身的特有性质,是一种材料在施加的外部磁场的变化的影响下向外界吸热或放热的现象。磁热效应可以用材料的等温磁熵变和绝热温变来描述,用来衡量材料磁热效应的大小。研究磁制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它有着高效、环保等优点,有望减少目前对效率低且污染严重的蒸汽压缩的传统制冷技术的依赖。
约翰·欧文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因独特的叙事风格、鲜明的故事性和巨大的情感感召力收获了大批读者。约翰·欧文的创作以人道主义精神为价值支撑,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以揭示现代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危机。本文在对人道主义进行概念性梳理的基础上,从约翰·欧文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文本出发,从他作品中对人道主义主题的描绘与诠释中归纳其人道主义的内涵,在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继承与革新中探讨其人道主义的时代意义。
身份认同在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是女性主义文学里面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不勒斯四部曲围绕女性从青春期到老年的漫长的成长轨迹,以女性的视角描写她们的真实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以女性之间的友谊为主题,描写了充满嫉妒的姐妹情谊,不仅关注女性成长,还涉及那不勒斯底层社会的书写。总的来说,四部曲聚焦于女性在底层社会的成长。本论文从女性的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运用拉康的镜像理
近年,我国铝合金板带材生产装备水平发展迅速,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航空、汽车、船舶等领域材料的制备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与国外相比,高端铝合金板带的生产控制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高端产品的质量及性能稳定性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铝合金薄板带热处理生产为研究对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热处理过程性能及工艺的智能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铝合金性能预报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热处理工艺参数的智能优化方法。论文
中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70%的患者在中风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尤其是中风导致的手部运动功能障碍。手运动功能的康复程度直接决定患者是否在中风康复治疗中有所成效。因此,对于现有中风患者手运动功能康复类产品的设计对中风患者手功能康复有着重要意义。中风患者手运动功能康复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患者手-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的多关节联动运动,以及手部手指关节的精细运动等等。在康复医疗的范畴中,经
镁合金因其较高的比强度,在汽车制造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而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镁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可吸收植入材料。然而,镁合金中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Fe能够与Mg基体形成电偶腐蚀,使其在潮湿环境中的耐腐蚀性极差,因而严重限制了镁合金在工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添加合金元素Mn却可以有效抑制Fe的电偶腐蚀效应,从而提高其耐蚀性能。因此,对Mn抑制镁合金中杂质Fe腐蚀效应的行为及机制进行研究,能够为镁合
船只与航海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本身同步起源。在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沉没的古代沉船,是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最生动资料,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是现今设计研究的关注点及难点。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开发使用,已通过诸多研究证实其积极效果,而针对古代沉船这一特殊文化场域,仍然缺乏更新颖和系统的设计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黑石号”虚拟漫游系统的建立,实现高度沉浸感的和良好文化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