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固态锂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而备受关注,是未来储能科技的发展方向之一。但目前固态锂电池距离全面商业化仍有一段距离,其主要问题是其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低和界面相容性差,特别是锂金属的活泼性较强,极易与固态电解质发生反应,生成持续生长的不稳定界面,从而导致电池性能的快速衰减。本文针对固态锂电池的电解质/锂负极的界面问题,在聚碳酸丙烯酯(PPC)/La2Zr2O7(LZO)/LiTF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态锂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而备受关注,是未来储能科技的发展方向之一。但目前固态锂电池距离全面商业化仍有一段距离,其主要问题是其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低和界面相容性差,特别是锂金属的活泼性较强,极易与固态电解质发生反应,生成持续生长的不稳定界面,从而导致电池性能的快速衰减。本文针对固态锂电池的电解质/锂负极的界面问题,在聚碳酸丙烯酯(PPC)/La2Zr2O7(LZO)/LiTFSI复合固态电解质与锂负极界面构建了石墨化改性层,利用碳材料与锂金属的自发反应,获得相对稳定的界面改性层,改善固态锂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片状GO为原料,采用刮涂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改性PPC基复合固态电解质(SE),得到了总厚度为26μm的GO-SE。GO-SE的电化学窗口最高可以达到4.8 V,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2.22×10-4 S·cm-1,锂离子迁移数最高可达0.90,抗拉强度达到53.79 MPa。GO改性层与Li自发反应生成的rGO层大大改善了SE与Li的界面接触和稳定性,降低了NCM622/SE/Li电池的阻抗。这种GO改性膜适用于高压固态锂电池,组装的NCM622/GO-SE/Li电池在0.5C时初始比容量为170 m Ah/g,循环210周后比容量仍保持100 m Ah/g以上。采用GO-SE膜的固态电池在0.1C到2C的倍率下,其放电比容量远高于采用未改性电解质膜的电池。(2)为促进界面改性技术的实用化,以价廉的商用石墨粉为原料,采用刮涂法制备了总厚度为28~34μm的石墨改性PPC基复合固体电解质膜(G-SE),探究了石墨涂层不同厚度对电解质膜性能和电池性能的影响。石墨改性层厚度为4μm时,其电化学稳定窗口可以达到4.6 V以上,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3.08×10-4S·cm-1,拉伸强度达到76.19 MPa,同时石墨改性后的固态电解质有着良好的锂枝晶抑制能力和界面稳定作用。通过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手段证明了石墨与锂金属自发反应生成了Li C6界面过渡层,组装的NCM622/G-SE/Li电池在0.5C时初始容量为160 m Ah/g,循环200周后比容量保持在100 m Ah/g以上。同时,采用G-SE膜,电池的倍率性能也有着显著提升。(3)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明确了GO和石墨对电解质/锂负极界面改性的机理。GO和石墨与Li金属自发反应分别生成rGO和Li C6,其对PPC基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界面改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改善了固态电解质(SE)与锂金属负极间的界面接触,降低了界面阻抗;(b)形成的界面中间层抑制了界面副反应的进行,改善了循环的稳定性;(c)促进了界面处电流均匀化和应力均匀分布,抑制了锂枝晶的异常生长,提高了循环寿命。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的重视推动着科学技术水平飞速的提升,使电子元器件快速向微型化、轻薄化、片式化、高频化、集成化方向和低功耗方面发展。在电子元器件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铁氧体材料自从被研究者发现以来,就因为其优异的综合性能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其中作为非常重要磁性纳米材料的M型锶铁氧体,具有矫顽力高、磁晶各向异性良好、居里温度高、性价比优良等优势,普遍的应用于电子通信、磁性存储材料、电子设备、微波吸收
燃料电池等能源转换装置具有无废气排放与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交通运输、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缓慢的动力学特征是限制燃料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需要高效的催化剂才能保证反应正常进行。现在广泛应用的贵金属基催化剂如Pt/C价格昂贵且易中毒,因此发展高性能、低成本和可商业化生产的非贵金属基氧还原催化剂迫在眉睫。氮掺杂碳材料
许多交通事故主要是由于驾驶员无法在轮胎摩擦极限下控制车辆。现有无人驾驶车辆运动控制技术大多避免车辆达到摩擦极限。但观察发现,赛车手经常在车辆摩擦极限下进行比赛而不会使车辆失稳。若所设计控制算法具有与赛车手类似的控制能力,许多致命的事故就可以避免。为了在尽可能广泛的情况下确保安全,探索无人驾驶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运动控制有助于提升行驶安全性。为此本文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项目,分别就无
以2024-T4铝合金为研究材料,利用电流的电致塑性效应与激光冲击复合,提出一种新型金属材料强化方式,论文针对实际工程应用中电流设备、激光设备功率不足和工件需要局部处理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能在局部区域汇聚高密度电流的通电装置,并能与激光冲击很好的配合完成复合强化。论文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铝合金试样进行显微硬度、残余应力、断口形貌和微观组织的测试、观察和分析,进行复合强化效果研究,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要有可行的运算能力,还要有对数据进行高效率分析的方法。本文所探究的运用可视图模型构建基于时间序列的数据网络就是很好的分析数据的方法之一。当前已有的可视图模型虽然都能延续时间序列的内在形态特点,但有些性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算法的复杂程度、抗噪性能等。本文在已有的一般可视图(VG)和水平可视图(HVG)模型的基础上,在模型的构造过程中,结合滑动窗口和相关系数,提出一种基于相关
近年来,随着浅水波方程在力学、经济学、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该类方程解的性质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高阶Camassa-Holm方程是一类重要的浅水波方程,本文研究了在H2空间下,二阶Camassa-Holm方程的解在行波解Q附近的性质。最终得到了二阶Camassa-Holm方程的刘维尔性质,即若方程的解全局存在,那么存在平移不变量和伸缩不变量,使得在平移变换和伸缩变换下,解等价于行波解;若方
使用惯容器取代传统质量元件,推动了动力吸振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动力吸振型“惯容-弹簧-阻尼”(Inerter-Spring-Damper,ISD)悬架的结构简单,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但当车辆载荷变化时,使用定惯质惯容器的线性ISD悬架与车身主振系的动力学耦合关系会随之改变,影响了悬架动力吸振效果,限制了悬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本文结合动力吸振技术与非线性液力惯容器惯质位移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智能车辆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在高速大曲率工况下,智能车辆横纵向难以协调而保证良好的控制效果,成为智能车辆横纵向控制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本课题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开展智能车辆横纵向协调控制相关内容的研究,提出基于可拓理论的智能车辆横纵向协调控制方法。其中,横向上采用结合车辆状态关联函数的状态补偿可拓调节纯跟踪控制,解决了在高速大
21世纪以来,科技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地球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电子废弃物,电子废弃物一方面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其可能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物质,故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刻不容缓。就目前而言,电子废弃物行业发展紊乱且缓慢,回收利用率极低,大量可循环利用资源被浪费,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威胁。为提高现有资源回收利用率,合理地对电子废弃物回收进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多个国
本文利用变分方法研究了 Schr(?)dinger-Possion系统和Choquard方程解的存在性,这两类方程在量子力学、半导体理论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Schr(?)dinger-Possion系统用来描述带电波与其自身静电场的相互作用,而Choquard方程可以用来描述量子理论中静态下极化子模型。第一部分研究了如下Schr(?)dinger-Possion方程径向对称、非平凡弱解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