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从校园步入社会,完成社会化任务的重要过渡阶段。然而,然而众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令人堪忧,因为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高校必须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往研究多偏重于现状分析或某一个方面的解决措施,而很少有从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角度提出的解决措施。本研究以描述、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从高校和学生工作者的角度探讨培养途径和策略为目标。重视解决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山东大学文、理、工、医四个学科门类共746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并追踪30名同学做了质性研究。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问卷》和《人际交往能力评估问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作为工具,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和交往能力构成的5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迫切;交往动机上理想性与功利性并存;但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在交往认知上存在偏差,缺乏交谈和情绪管理的技巧;交往范围相对逐渐扩大,但存在社会性障碍;网络和手机短信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交往方式;情绪和情感的交流仍占据主要内容。大学生总体人际交往状况不佳,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达、冲突管理、情感支持五个人际交往能力维度平均低分百分率为31%,高出常模16个百分点,而高分百分率为13%,低于常模;有部分同学有人际交往障碍。本研究从大学生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对大学生交往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和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路径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环境;二是完善学生工作机制,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三是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传授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理论知识;四是通过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五是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进一步曾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六是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针对特定个体,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