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乡村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村落依然是我国重要的人类聚居地。改革开放后,原有的社会体制解体,新中国后乡村发生了众多改变,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地域性慢慢被打破,经济发展的诉求增加,使得资源开发的扩张,众多生态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基础设施越来越改善,面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保持地域性乡土景观的活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选取桂北较少人关注的桂北湘赣建筑、苗瑶文化区内人地关系紧张、经济快速增长的的广西省贺州市新华乡为例,以人居环境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多层次分析该区域乡土景观的构成和类型,整合乡土景观的内容;分析不同时期乡土景观形态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调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居民住区建设及农业转型对乡土文化景观风貌破坏进行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分析其景观演变动因。旨在以这一案例阐述桂北地区少数民族聚落乡土景观演变的的普遍性。文章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是提出论文研究动机、缘起;阐述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拟定研究的框架与方法;初步提出了本文基于本学科以及地域的研究范围的界定,阐述国内外对乡土景观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主要阐明乡土景观的概念以及本文的相关支撑理论人居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环境的知觉和感知理论,梳理其意义以及理论研究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是桂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景观资源的构成与类型。系统的从三个方面总结桂北地区所拥有的乡土景观资源以及其空间形态。第四章从三个尺度以及三个不同时期阐述新华乡的景观形态演变。第五部分分析影响格局动态的演变因素,利用问卷调查法,分析新华乡居民对经济的发展后不断变迁的乡土景观的感知与态度研究,得出乡土景观变迁的主观因素,提出保护性意见。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论点,提出了在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综上,本文的对桂北乡土景观风貌的记录希望能对未来乡村建设和风貌保护能提供史料依据。新华乡作为乡镇尺度不被重视的拥有良好乡土风貌的地区的典型,乡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研究其动态能对桂北乡土格局的整体动态能做很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