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对陕西省近几年推广的杂交种和一些自交系的氮营养效率进行鉴定,选8个氮营养效率差异较大的自交系组配双列杂交组合,2001年在低氮下种植进行遗传分析,选12个杂交种进一步进行氮营养效率的鉴定分析、氮效率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1.两类品种不存在,一类是高度耐低氮同时对氮肥反应高度敏感,一类是低度耐低氮同时对氮肥反应低度敏感。 2.价指标不一致性,反映品种氮营养机制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同一个品种很难同时具备与氮高效有关的几类优良性状,因此,对评价指标应谨慎选择。 3.两类氮营养机制不同的氮高效品种,一类为吸收较多的类型如掖单19号,一类为氮利用效率较高的类型如陕单9号。 4.关通径分析表明,在低氮条件下,选育高度耐低氮能力的品种应在一定的吸氮量的基础上,以氮利用效率作为主攻目标,并注意对后期氮积累和氮转运指数的选择。对氮肥反应高度敏感的高产型品种则选吸氮量对氮肥高度敏感的类型,对氮肥低度敏感的稳产型品种则重在氮利用效率的敏感性的选择。 5.低氮条件下,籽粒产量、氮利用效率、总氮积累、氮转运指数均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介于75.99~81.35。氮转运指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支配,其狭义遗传力较高,籽粒产量、总氮积累和氮利用效率主要受显性和上位性效应控制,它们的狭义遗传力较低。 6.材料的氮营养效率的配合力分析发现,478和89-1氮营养效率整体一般配合力较高,它们组配的后代能表现较高的氮效率。黄早四氮利用效率的一般配合力较高,S121和掖107的氮积累和氮转运指数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它们均可作为特殊材料在氮营养遗传改良中加以利用。 7.第二性状的选择可以提高选择效果。在低氮条件下,根系干重、根冠比、千粒重、抽雄-吐丝间隔、棒三叶干重与籽粒产量均有较高的相关性,棒三叶氮积累与总氮积累相关显著,经济系数与氮利用效率和氮转运指数有较高的相关性它们均可以作为第二性状进行辅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