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拟采取电针配合耳针的治疗手段,研究针灸镇痛的机制与原理,尤其是探索电针配合耳针的镇痛作用及分析该病的临床疗效,以寻找更加合理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方法及措施;并对本病复发率及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①治疗组:以相应疼痛部位的华佗夹脊穴、天柱(双)、颈百劳(双)、大杼(双)及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约第二颈椎棘突上方约2.2cm,后正中线旁开约2.0cm)为主的体针,临床辩证加减配穴治疗,如:肩甲骨疼痛麻木加肩外俞、秉风、天宗;斜方肌疼痛僵硬加肩井、巨骨;手臂疼痛,活动受限加肩遇、肩髎、手三里、曲池,肩前(如向前伸展受限),臂臑、臑会(向旁伸展受限),臑俞、肩贞(向后伸展受限)。耳针穴点为:颈、肩、颈椎、肝、肾为主,配合:神门、枕、内分泌。普通针刺天柱(双)、颈百劳(双)大杼(双)及枕大神经出口处,患侧相应部位的夹脊穴则接电针仪,均采用规格0.3*40mm一次性毫针进针,并留针30min。电针选高频连续波(或叫连续波密波),频率约50-100次/秒,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及肢体肌肉节律性抽动为度。耳针每次轮选3个主穴与2个配穴,采用一次性美容针(规格0.19*10mm)进针,留针30min。②对照组:采用牵引法。患者取坐位,带枕领布兜牵引,头部向前微屈,约前倾10度-15度,并以病人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牵引重量从3公斤开始,按0.5公斤标准逐渐增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5公斤,每次牵引20min。两组的观察动态变化系通过"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SF-36生活质量量表”及“简式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来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提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长短等方面上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两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2.在临床疗效研究上NPQ、McGil、SF-36三个量表的评分的分析方面,采用研究方法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量表得分均较干预前下降,经各时点间两组比较,提示治疗均有效(P<0.05),而对照组的评分较低于治疗组。其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总体评价中均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以“颈三针”为治疗基础,加上病患部位的夹脊穴疗效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①治愈率:8.82%与0%;②显效率:32.35%与2.86%;③好转率:52.94%与85.71%;无效率:5.88%与11.43%。治疗组采用电针与耳针所得出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灸镇痛效应在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上效果肯定,是目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的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非药物疗法手段之一。2.通过搜索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进一步让电针配合耳针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用牵引的效果。这为临床上进一步扩广使用本方法治疗该病提供了需要的科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