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絮凝技术处理微污染海水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利用是解决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是近年来我国近岸海水的水质污染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到海水利用技术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进行了电絮凝处理微污染海水的研究,为电絮凝技术处理微污染海水提供可行性数据。   实验发现在电絮凝处理海水过程中,有相对高的电流效率,电流密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要高于电极间距。电絮凝工艺对海水中总磷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效率随着电流密度和电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海水中总磷的去除速率与电解电流呈一级反应关系,采用铝电极除磷的效果优于铁电极,并得出电絮凝处理海水中总磷的动力学方程。   研究了电絮凝去除海水中CODMn的影响因素,延长通电时间和提高电流密度有利于CODMn的去除,实验中最佳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6 mA/cm2、通电时间10~15min;电絮凝去除海水中CODMn过程基本符合二级反应关系,在实验条件下其动力学方程为dC/dt=-4.284×10-3 I1.6593C2。   对海水中氨氮的电絮凝处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由于海水电絮凝过程中产生的次氯酸不足以对氨氮进行有效氧化,电絮凝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明显,最高仅为26.3%,不能够单独依靠电絮凝进行微污染海水中氨氮的去除。   电絮凝实验中铝电极的综合处理效果要高于铁电极,最佳电解时间为15~20min,最佳电流密度为6mA/cm2,极板间距为5cm,在海水pH值为7~8之间电絮凝的处理效果最佳。电絮凝对水中总磷、CODMn、氨氮、细菌总数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5.7%、81.4%、19.4%和90.46%。   采用电絮凝+絮凝沉淀联合工艺,对微污染海水进行了动态实验,装置进水浊度为56.3NTU,出水浊度为5.7NTU,去除率89.9%:进水CODMn为2.35mg/L,出水CODMn为0.75mg/L,去除率68%;进水总磷为2.85mg/L,出水总磷为0.37mg/L,去除率87.0%;进水细菌总数490CFU/mL,出水小于30CFU/mL,去除率大于93.8%。   对电絮凝动态处理装置中电极钝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由于海水中存在高浓度的Cl-和絮凝反应区的搅拌作用,阻碍了极板上钝化膜的形成,在恒电流模式下,电压的变化范围仅为0.4V,电絮凝处理过程中电极钝化现象不明显,通过计算,电絮凝装置的电耗约为0.063~0.077kW·h/m3。
其他文献
为了获得集装饰性和功能型与一体的木基复合电磁屏蔽材料,本文对木材表面化学镀铜、镍工艺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还原剂对木材表面化学镀铜镀液稳定性的影响,对金属化后的木材
城市污水污泥的产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兴起而急剧增加,如何处置日益增长的污水污泥以及尽量消除其产生的危害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污泥处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减容化、稳定化和无害化,资源化和能源化是污泥处理的发展趋势。目前焚烧工艺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污泥处理中的最佳实用技术之一。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该工艺已日渐成熟,它以处理速度快,减量化程度高,能源再利用等突出特点而著称。并且由于
论文采用自制悬臂梁式传感器研究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在固化过程中内应力对坯体的开裂以及其他性能的影响。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浆料的初始温度、催化剂的添加量、引发剂的添加量、单体浓度和有机物比例等工艺参数对固化应力以及在该固化应力下坯体的开裂状态和其他性能的影响。增加催化剂和引发剂的添加量以及提高浆料的初始温度可以提高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固化速度,降低浆料在液固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应力。以下工艺条件均可降低固化应力从
大数据时代下,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或物理设备层、数据库层或信息储存、交换处理层、公共数据专网或信息传输
毛冬华 1971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校长,上海青年文联美术专业委员会副干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恒源祥香山画院兼职画师,上海中国画院青年艺术家沙龙会员,上海水墨缘工作室成员。  毛冬华是热爱生活的人。她爽朗热情,又低调内敛,眷恋着家庭生活,也顾念着身外世界。在日升月落的平淡日子里,在四世同堂的美好记忆里
天然有机物(NOM)在地表水体中广泛存在,不同水源中NOM形态结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此外,NOM作为典型的消毒副产物(DBPs)前驱物,在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会生成三卤甲烷(THMs)、
GPS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是利用GPS卫星精密星历及精密卫星钟差,以单台双频GPS接收机采集的非差码观测值和载波相位观测值作为主要数据进行单点定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