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最好的学习好、掌握好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有三个层次,即首先是语言教学,其次是外语教学,再次是以汉语为目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外语教学。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规律应该由汉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的语言教育规律共同决定,并且是这些规律的综合体现。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如何综合的体现这些规律、如何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汉语并接受汉语、如何帮助他们顺利的启蒙,等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学最难的地方。
本文分五章,论文从语用失误分析开始,以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对留学生启蒙阶段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归类分析,采用模因论和语境理论的教学对策,指向培养语用能力的目标。
第一章,序言。在这一章内,作者就选题来源,研究目标和语料来源进行了交待。
第二章,对文章引用到的关键词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语用失误、语用能离、语境以及模因论。语用失误指任何语言使用错误,如语音错误、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以及对语境的理解错误。语用失误的根源在于语用能力的缺失。而语用能力则是指语言能力(静态的语言知识)和语境能力(语言的社会生态性)的总和。语言系统内的每一级单位包括音、形、义,以及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概念、文化,等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模因,进行自我复制并传播给新的宿主。语言的这种模因性质是语言的可传授性和可习得性的依据,同时也赋予了语用能力的可教授性和可习得性。另一方面,语用能力的培养和练习离不开语境。语境即为语言使用的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三个逐级扩大的层次。语境赋予了语言的社会生态性。语言的社会生态性则是语用能力的主要标志。
第三章,分析了留学生启蒙阶段的不同方面的语用失误表现形式及原因。
本章在汉英语对比的基础上,并从汉语本体研究的角度,把留学生的语用失误置于汉语本体研究的视角之下,并从语音、汉字结构、句子组合规律以及言语运用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类分析。留学生启蒙阶段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语音错误导致失误,形式书写错误导致失误,句子组织错误导致失误,以及语境把握失当导致失误。导致这些失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汉语本身的特性以及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天壤之别。西方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是语法型的语言,语言的组织依赖的是严格的显性语法手段。而汉语则是语义型的语言,语言的组织依赖的是汉字的语义功能以及字词间的语义逻辑,没有显性的语法手段。这些都是导致前三种语用失误的原因。而汉语是主题型高语境语言,这和西方语言那种主语型低语境语言相较,又给留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这也是导致留学生对汉语语境把握不住而产生语用失误的另一个原因。
而导致语用失误产生的现实原因则主要是教材的编者和授课教师对汉语本体认识不足以及教材本身的局限性。
论文同时指出,汉语母语者对以汉语为外语者的语用失误也并非有错必纠的,而是有一个容错度的问题。容错度分为三个等级,即完全容错度,部分容错度和零容错度。
第四章,根据前一章的分析,针对留学生启蒙阶段的不同方面及其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探索相应的语用对策。针对语音问题,采取模因化的教学对策,把汉语的语音语调都视为模因并试图激活并传播给学生;针对形式结构问题,用模因论结合语境理论来解决。一方面,把形式结构也看做是模因的集合,另一方面,则试图部分的创设形式结构模因生存的语境,让留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而针对言语的实际运用问题,则提出了课堂社会化的教学对策,即模拟、创设或部分地截取现实语境来给言语形式提供动态的语境,以期留学生在获得某语言形式的同时习得其社会生态性。
第五章,结论。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各级单位以及如何用这些单位组合成合乎语法的句子,而是要了解如何在动态的语境内运用语言得体地实现交际目标。得体性是对外汉语教与学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