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感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它能突破人类感官自身的局限,用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另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造成新奇、惊警的表达效果,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引起广泛地运用。传统上,通感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它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这种研究具有局限性,很难对通感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后来随着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通感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修辞学、心理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汉语中的通感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分为四部分来展开论述:一、对通感的本质进行了分析,传统修辞学倾向于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现象。本文认为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看,通感还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二、从生理、心理、认知、语言四个方面探讨了通感的产生,使人们对通感的产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认为人类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为通感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而人类认知能力和语言自身的局限性是通感产生的原因。三、结合认知语言学观点论述了通感的建构过程,本文认为感觉间的相似性是通感建构的认知基础,通感的建构过程是一种感觉域向另一种感觉域的有规律的映射,是动态的概念整合过程。四、结合大量鲜活的汉语语料对通感的功能进行了归纳,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具有表达功能,使我们更好地描摹外部事物和表情达意;通感有美学功能,可以帮助作家创造新颖奇特的艺术形象,深化作品意境,可以拓展人们的想象力,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通感是构词生义的手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词汇空缺;作为一种认知方式,通感有认知功能,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经验,还可以提供给人们看待事物的新的视角。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使通感的研究初具系统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创造通感,提高我们的说话艺术。通感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修辞方式,也是人类重要的一种认知方式,正是由于通感的存在才使语言表达更具丰富性和灵活性,才能使语言更好地承担起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使命。对待通感,我们不应一味地排斥它,否定它,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它、充分地应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