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南方分布着较大面积的天然林,也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长期的纯林经营使林地存在着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如物种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不稳定、地力衰退、蓄持水分功能差等。为了更好的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提高林分的抗逆性和稳定性,营造混交林是当前国内外人工造林的共同趋势。本研究选择皖南地区绩溪的镇头林场内马尾松-枫香,马尾松-光皮桦两种混交类型为研究对象,就其生物量和矿质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探讨混交类型、林龄以及矿质养分含量对针阔混交林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我国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基础。生物量研究表明:不同林分在不同林龄阶段的总生物量分别为:马尾松纯林为32.32t·hm-2(10年生)、39.69t·hm-2(15年生)、59.37t·hm-2(20年生);马尾松-枫香混交林为34.42t·hm-2(10年生)、56.37t·hm-2(15年生)、65.09t·hm-2(20年生);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为63.07t·hm-2(10年生)、73.82t·hm-2(15年生)、77.09t·hm-2(20年生)。各林龄阶段混交林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纯林,研究表明,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能提高纯林生物量的6.5%42.03%,而这一数值在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中为29.85%95.51%。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最大,达到68.9%84%之多,其次为根生物量﹥地被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干材生物量占乔木层地上部分的比重最大,占总生物量的69.8%80.1%。其他组分所占比例枝(10%14.8%)大于叶(6.3%10.1%)。纯林较之于混交林干材比重最大,而枝叶所占比重最小。相同林龄的混交林较之于纯林乔木层地上部分、根、地被层生物量有显著增加,同时地被层L层占地被层总量的比率在混交林内变低,混交林地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林下植被生物量与郁闭度相关性较高。在各混交群落的乔木层中,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大小趋势均表现为:N>Ca>K> Mg> P,而在马尾松纯林中其大小顺序稍有变化(N>K>Ca>Mg>P)。在各群落的森林地被层中,其含量趋势表现一致: N>Ca>Mg>K>P。林下植被层中,5种养分元素含量的规律性不明显。但P和Mg的含量大小顺序一致,为Mg>P,而且两者的含量都小于N、K、Ca的含量。N、Ca、Mg在马尾松纯林及混交林乔木层中的含量最小,而在地被层、林下植被层中则普遍较高。对于P、K来说,其含量大小依群落类型而异,但其平均值表现为:林下植被层>乔木层>地被层。养分在不同树种、不同器官间差异表现为:N、Ca、Mg在阔叶树中含量高于针叶树,K、P在针阔叶树之间差异表现不明显,树叶、树根中各养分含量均较高,树干养分含量在几种器官中均最低,Ca在树皮中含量最高。几种矿质元素含量差异与林龄关系不明显。针叶纯林与针阔混交林在土壤养分上差异较大,除K以外,土壤养分含量在各林分类型中均表现为0-10cm﹥10-30cm﹥30-50cm。同一林龄下Ca、N、速效磷、NH4+-N元素在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含量大于纯林,速效磷、NH4+-N等元素在阔叶林内表现为随着林龄增加含量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能显著提高林分生物量,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意义重大,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模式在林分生物量、林地养分含量上均表现较为优秀,在亚热带地区开展对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模式的研究,具有现实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