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引发的生态问题也日渐严重,并且呈逐步扩大的趋势。我国的空间规划部署已全面展开,但是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还属于滞后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环境管控分区的关联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承德市为研究区,其主导生态功能为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故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优化参考指标体系,选取土壤、植被、降水等9个因子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体系,以分析其生态状况。借助ArcGIS平台评价研究区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化敏感性,探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将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化敏感性结果叠加到一起,得到综合评价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分布图,旨在探究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状况,进而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分区,以期为承德市加强重要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科学制定生态修复措施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有:(1)通过评价2009-2017年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化敏感性,得到承德市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敏感性分布及时空演变规律。承德市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化敏感性的等级主要表现为不敏感、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水土流失敏感性这三个等级的面积从2009年34385km~2下降到2017年的31746km~2,而重度敏感和极敏感的面积则分别增加1908.7km~2和729.47km~2;土地沙化不敏感、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这三个等级的面积从31244km~2下降到24568km~2,重度敏感和极敏感分别上升了4929.8km~2和1746.8km~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敏感性均呈上升的趋势。从空间布局来看,水土流失的极敏感区域和重度敏感区域分布较为分散,重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围场县的御道口乡、丰宁县的土城镇和窟窿山乡、兴隆县和宽城县部分区域;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水系、城镇和道路附近,不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各个林场作业区和植被较好的密林区。土地沙化极敏感区域和重度敏感区域分布在承德市的坝上高原地区,不敏感区集中在承德市中部和南部。(2)根据三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评价结果,得到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图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面积最大的为中度敏感区,其面积为21363.76km~2,在全市总面积中占比54.06%;其次为重度敏感区,面积为8841.03km~2,占比22.37%;然后是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面积分别为4414.06km~2和3156.36km~2,分别占比11.17%和7.99%;面积最小的为极敏感区,面积为1741.76km~2,占比4.41%。其中,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地区,其他区域均有零星分布。(3)划定了承德市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区,并针对不同管控区提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根据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结合研究区自然结构一致性、乡级行政区完整性、生态问题重要性和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等级变化等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坝上高原土地沙化修复区、坝上高原土地沙化重点修复区、冀北山地水土流失重点修复区、冀北与燕山山地水土流失修复区、冀北与燕山山地生态保育区、燕山山地水土流失管制区和燕山山地丘陵优化区,并针对不同管控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或建议。本研究可以为承德市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承德市加强重要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措施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