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与近代自然科学起源关系初探——以近代“新天文学”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aog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人都为新天文学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伽利略的审判曾将科学和宗教置于水火不容的地位,宗教似乎成为新科学诞生最主要的障碍,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实际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伽利略的审判事件是由很多因素综合造成的,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亚里士多德知识体系与新科学--哥白尼天文体系之间的冲突。新科学体系通过与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对比,其面貌逐渐显现出来:新科学将实验与数学分析紧密结合,研究的是物质、运动和规律等外在联系;在天文学运动之后,不同领域内的新发现不断涌现,最终形成差异化的各门学科;新科学的研究平台,由学院内向学院外扩展,最终由大学和学会组成。 新科学的发展及最终形成不仅需要科学家的伟大洞见,更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之时,宗教改革运动给以其巨大的发展动力,这一点与一般流行的观点同,在科学诞生之初,科学与宗教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宗教改革运动主旨是遏制天主教会的权威,却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使科学研究活动获得了神圣的根据,新教思想也成为引导科学家开展科学活动的精神内驱力。 宗教改革者们将《圣经》视为最高权威,任何人都有权通过《圣经》与上帝沟通,而无须借助教会。这促使教育在新教改革的国家得到普及,为新科学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理性的背景。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为阐释《圣经》所提出的“顺应论”思想,成为了新科学与宗教矛盾的调解器。新教徒们利用“顺应论”的方法积极为新天文学辩护,使得新科学在欧洲得以广泛传播。宗教改革后,新教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力量,形成了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标志着科学建制的开始,若没有在此之前英国清教徒曲折的改革运动,旧有的知识权威衰落,就不会允许新的学术机构的产生,更不会允许自由的学术和自由科学家的产生。清教主义的功利主义原则使科学研究活动成为颂扬上帝的手段,科学研究的合法性得到圣神的保障。清教主义的理性思潮与培根经验主义相融合,使得清教主义文化呈现出与近代科学精神的一致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世界观--机械论世界观取代了传统的有机论世界观。在此之前,可以说宗教保障了科学的合法性,在此之后,基督教在神学方面积极促进与科学的融合。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迫使基督教进行理性重建,自然神论和泛神论相继兴起。康德哲学为科学和宗教划定了不同的范围,二者分属不同的领域。科学的独立性得到了宗教的承认。然而,19世纪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又使二者的关系微妙起来。但此时,科学已完成社会建制,其发展不再寻求宗教的保护。反之,基督教却不断调整教义以适应科学的不断进步。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独立学院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朋辈心理辅导能有效帮助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独立学院
2020年是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确定的行业“能力建设年”.为促进各物业服务企业加强能力建设方面的观点分享及经验交流,推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6月12日,本刊特别策划“能力建设
期刊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中,易学和佛学是至今尚在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两大系统。因此,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几乎历代都有试图会通二者的学者,相对于其他会通佛易
民族主义自欧洲近代革命以来,一直同政治革命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特别在二战时期,民族主义的极端形式造成巨大的战争灾难。许多学者对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行各种研究,本文正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流动趋势也在不断加快,各个区域之间的教育合作也在不断的进展.就福建省而言,其有“海西丝绸之路”的美誉,因此,其与中国台湾的教育合作也在进
大禹文化是我国国家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对于大禹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其文化再利用则更少.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都在不断发展,怎么利用现代方式来保护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