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状况不仅关系到消费者、水厂,更关系到公众健康权益的问题。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都有大量由于饮用水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而导致大范围人群感染致病的记载。为了评价北京城区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状况,本实验追踪了饮用水从水源水、水厂出水到用户端管网出水中细菌种类及数量的变化规律。通过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比较与结合,检测了管网中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并对饮用水中细菌进行潜在风险的概率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地表水源细菌学指标符合I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源细菌数量较少,说明地下水水源没有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多数水厂对水源水中细菌的去除率在1.3log10—2.2log10之间。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在菌体数量低的条件下,选择培养方法较PCR方法检测有高的敏感性。经过两种培养基对饮用水样品细菌总数培养结果的比较,表明R2A培养基更适合对饮用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夏季饮用水20%的样品细菌总数超标,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区。冬季管网滞留水样品中的各种菌的检出率均高于管网流水样品,细菌总数有显著差异。PCR方法检测病原菌较快捷,但应与选择培养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正确有效评价饮用水样品中病原菌的目的。经过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分离到的五种菌有1种菌为革兰氏阳性,其余4种菌为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阴性中有3种为α─变形菌纲和1种为γ─变形菌纲中的细菌。这五种菌的特性均为对寡营养环境、低温等极端环境条件有一定抗性的细菌种类。根据β─泊松分布模型,预测检出大肠杆菌的被访者的被感染概率为8.47×10-6,年风险概率为3.08×10-3。运用蒙特卡洛模型对北京市居民饮用水冬、夏两季细菌种类、数量进行了概率风险分析。